×

大同农商银行:“三位一体”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化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3年06月28日 19时09分

截屏2023-06-28 下午7.09.08.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大同农商银行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支农支小,从发展数字技术、支持农业主体、打造乡村产业出发,致力于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该行已累计投放整村授信资金4.87亿元,投放精准扶贫资金2.42亿元,让乡村振兴“沃土”成为金融服务“热土”。

“集约化、移动化、线上化”——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该行以“数字+金融”模式,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具有大同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上的应用,依托集约化、移动化、线上化等服务手段,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一是拓宽服务广度。推动实体网点向“最多跑一次”的综合型、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升级,实行“站长负责制”,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将服务广泛嵌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2023年以来,39家综合金融服务站共办理取款业务7378笔,业务金额543.69万元;推荐办理晋享贷55户,授信金额1292万元;持续开展信贷政策推介会、金融知识宣讲会20余场,参与人次达1000余人。二是挖掘服务深度。强化对客户群体的数字化认知,发挥数字技术领航效应,推出更多差异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类金融产品。今年以来,该行累计发行信用卡5229张,办理二维码收款2472个,为600余名商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农户、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三是重视公共服务。运用“晋享生活”线上平台整合水电、燃气、供暖等缴费入口,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缴费“一站式”办理,深耕民生场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乡村缴费数字化、网络化、自助化水平。

“政策合力、深入调研、防范风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大同市辖区乡村振兴服务的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猛增。兴起的“民宿”“露营”“营地”等经营模式充分转变了乡村功能,既带动农民增收,又提升了乡村空间附加价值。该行抓住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在耕地规模、农产品产量、经营内容上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发挥乡政府作用。主动对接各乡镇政府,使其从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作为,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制定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深入调研、全面摸排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本市各行政村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进行调查,重点根据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引导开展种植业、文旅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三是处理好规模与风险的关系。在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中,不能盲目求政绩、垒大户,既要积极支持,又要合理、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除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外,严格做好贷后管理工作,自始至终严把贷款质量审核关、严把规范管理关,确保贷款合理使用。

“差异化定价、定制服务、优化流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该行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经营和产业链发展,整合存量信贷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实行差异化政策

该行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在货款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

二、注重金融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走访农机农技市场、种业化肥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深入调研大同市森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种植香菇、土豆、玉米的粮食大户,根据了解到的资金缺口和金融服务需求,建立系统信息库,为其制定多样化的融资方案,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服务壁垒。

三、优化申贷力度不减

围绕经营主体业务升级、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发展等项目,在授信审批、人员培训、费用安排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通过精简手续、优化流程、限定时限等有力举措,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目前该行已为大同市牧同乳业有限公司、大同市天和牧业有限公司、大同同风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优质龙头企业提供近1.2亿资金支持,支持本地特色乳业、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讯

大同农商银行:“三位一体”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化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3年06月28日 19时09分

截屏2023-06-28 下午7.09.08.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大同农商银行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支农支小,从发展数字技术、支持农业主体、打造乡村产业出发,致力于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该行已累计投放整村授信资金4.87亿元,投放精准扶贫资金2.42亿元,让乡村振兴“沃土”成为金融服务“热土”。

“集约化、移动化、线上化”——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该行以“数字+金融”模式,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具有大同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上的应用,依托集约化、移动化、线上化等服务手段,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一是拓宽服务广度。推动实体网点向“最多跑一次”的综合型、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升级,实行“站长负责制”,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将服务广泛嵌入农村生产生活场景。2023年以来,39家综合金融服务站共办理取款业务7378笔,业务金额543.69万元;推荐办理晋享贷55户,授信金额1292万元;持续开展信贷政策推介会、金融知识宣讲会20余场,参与人次达1000余人。二是挖掘服务深度。强化对客户群体的数字化认知,发挥数字技术领航效应,推出更多差异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类金融产品。今年以来,该行累计发行信用卡5229张,办理二维码收款2472个,为600余名商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农户、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三是重视公共服务。运用“晋享生活”线上平台整合水电、燃气、供暖等缴费入口,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缴费“一站式”办理,深耕民生场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乡村缴费数字化、网络化、自助化水平。

“政策合力、深入调研、防范风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大同市辖区乡村振兴服务的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猛增。兴起的“民宿”“露营”“营地”等经营模式充分转变了乡村功能,既带动农民增收,又提升了乡村空间附加价值。该行抓住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在耕地规模、农产品产量、经营内容上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发挥乡政府作用。主动对接各乡镇政府,使其从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作为,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制定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深入调研、全面摸排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本市各行政村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进行调查,重点根据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引导开展种植业、文旅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三是处理好规模与风险的关系。在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中,不能盲目求政绩、垒大户,既要积极支持,又要合理、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除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外,严格做好贷后管理工作,自始至终严把贷款质量审核关、严把规范管理关,确保贷款合理使用。

“差异化定价、定制服务、优化流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该行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经营和产业链发展,整合存量信贷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实行差异化政策

该行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在货款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

二、注重金融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走访农机农技市场、种业化肥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深入调研大同市森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种植香菇、土豆、玉米的粮食大户,根据了解到的资金缺口和金融服务需求,建立系统信息库,为其制定多样化的融资方案,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服务壁垒。

三、优化申贷力度不减

围绕经营主体业务升级、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发展等项目,在授信审批、人员培训、费用安排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通过精简手续、优化流程、限定时限等有力举措,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目前该行已为大同市牧同乳业有限公司、大同市天和牧业有限公司、大同同风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优质龙头企业提供近1.2亿资金支持,支持本地特色乳业、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