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发展转型金融支持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23年08月08日 13时29分

北京金融街-2023-5-23-5.jpg

图:北京金融街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影像中心  摄影:何世红

导读: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专门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能为更大范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文章作者|刘丰 苏群「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15期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绿色金融体系下,众多碳密集行业的转型活动由于不符合绿色金融标准,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专门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能为更大范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转型金融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路径规划

发展转型金融需要明确碳密集行业的转型路径,并有效界定转型活动

转型金融概念提出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和政策体系。国际上,广义的转型金融概念属于可持续金融范畴,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9年提出,指为各国实现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提供的各类金融支持。狭义的转型金融专指为适应气候变化所涉及的金融活动,最早出现在欧盟2020年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中,指重点支持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或市场主体向低碳、零碳排放转型所提供金融支持。《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指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框架缺乏对转型活动的明确支持,缺乏普遍接受的原则、路径等,建议建立有公信力的转型金融框架,包括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有效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支持转型的激励措施、对转型所带来负面影响的评估与应对措施。

在国内,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及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正积极探索发展转型金融。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研究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政策文件,围绕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等金融需求,制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解决转型活动识别难题。

纵观国内外转型金融概念、框架,虽然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已形成一些共识。一是转型金融聚焦碳密集行业促进其向低碳转型;二是需要提出可信的碳减排目标及明确的转型路径;三是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设置激励措施和确保公正转型方面的考量。

碳密集行业转型路径逐渐清晰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和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碳的政策措施,对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梳理各类政策规划可发现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路径导向。以碳密集行业典型代表水泥行业为例,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工业领域中碳排放量居第二位,占建材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0%,其主要碳排放来源为:90%的碳排放来自水泥熟料生产,主要为高温煅烧过程中碳酸钙的分解及钢渣、煤矸石的转化等形成的碳排放,使用煤、石油等燃料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外购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对应水泥行业碳排放来源,其低碳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能源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及替代能源;二是原料减排,使用粉煤灰、尾矿渣等替代原料;三是技术减排,积极发展及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转型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目前,湖州等金融改革试验区正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在行业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定期梳理减排效应显著、低碳转型路径清晰的转型项目,推动项目和资金对接;聚焦碳密集行业,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制定低碳转型技术指引,引导金融精准支持。但是,在全国层面,转型金融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尚未出台统一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在缺乏相应政策指引的情况下,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转型金融产品体系亟待补充完善。目前,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政策工具支持的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从金融产品类别上看,缺乏转型基金、转型保险、风险投资、转型信托等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并且,已有的转型金融产品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融资规模较小,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巨大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就债券产品而言,目前推出的转型债券尚未形成统一的项目界定和分类标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对转型债券的界定基本一致,但在募集资金用途和低碳转型领域的划分上存在差异,转型债券标准和发行要求的不统一制约了我国转型债券的进一步发展。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仅 21 家企业发行转型债券,总体发行数量较少。

三是转型金融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在转型金融配套设施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未建立系统的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转型金融统计、考核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制约了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另外,转型金融对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披露发行主体的相关情况,还需要反映转型金融所支持项目的相关信息。目前对碳排放数据等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都存在滞后与不足。

四是金融机构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有待提升。以水泥行业为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金融机构普遍未对水泥等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推出专门的金融产品。并且,水泥企业转型项目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水泥企业面临相对不利的融资环境。大型头部水泥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在缺乏低成本转型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其转型项目融资需求不强。例如,海螺水泥作为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其转型项目资金主要为自有资金。2022年海螺水泥集团在建转型项目9个,其中8个项目资金为自有资金,仅1个项目资金包括外部融资。

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建立完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

围绕国务院关于碳密集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规划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出台关于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的实施指南以及各省级层面要出台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绿色发展政策规划,制定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金融相关政策,包括转型金融标准、相应的统计、考核、监管等政策框架。明确转型金融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识别标准、转型资金用途、转型路径、转型所需时间和效果评估方式等,为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政策依据。借鉴湖州相关经验,从项目和企业两个方面,界定低碳转型活动范围,建立转型金融标准。

拓展多元化差异化转型金融产品

不同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各不相同,其转型的融资需求各异,对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而言,由于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等存在差异,其转型融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转型金融产品。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创新拓展转型贷款、转型基金、股权类融资、转型信托、转型保险等金融产品。研究设立省级绿色转型基金,为碳密集行业的重点企业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发展用于支持转型活动的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鼓励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参与转型金融活动。通过建立多层次转型金融产品体系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满足其转型融资需求。针对转型债券,应加强转型债券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转型债券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及相关分类标准等。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对转型债券的界定、发行与交易规则、支持目录范围等。借鉴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加大转型债券品种创新力度。探索转型主题可转换债券、资本补充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相关风险缓释工具,适时推出面向公众的转型主题理财、基金等产品,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满足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融资需求。

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激励措施

在转型金融政策方面,借鉴绿色金融的激励措施,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应用范围拓展至所有碳密集行业,或设立支持转型金融的专项政策工具,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在金融产品设计方面,将融资价格、期限等要素与实现碳减排的效果相挂钩,对于碳减排效果明显的项目,提供低利率、长期资金。研究将更多的碳密集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碳减排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激励支持。

强化碳密集行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转型金融支持的项目或活动需跟踪的信息较多,应建设完备的碳密集行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促进披露内容与格式标准化,探索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效率。重点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信息披露:一是碳密集行业企业的低碳转型计划、转型技术路径、转型目标及制定依据等;二是低碳转型计划的执行情况、转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从转型金融获得资金的使用情况;三是产生的环境效益,包括碳减排情况及相关的测算方法等;四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同时,加强碳密集行业的碳账户体系建设,发展碳排放测算、认定和评估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支持。

健全风险分担和保障机制

建议引入财政补偿资金,探索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多方风险共担机制,按照约定比例分担风险,同时引导融资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用,减轻碳密集企业融资成本。此外,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为转型融资专款专用、设备改造和节能减排效果等提供保险服务,为转型融资的安全和减排效果等提供保障。

引导碳密集行业公正转型

公正转型指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对失业职工利益予以保护的政策安排。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需要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改进,部分企业、职工可能遭受损失。在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转型政策体系中,应纳入对公正转型因素的考量,评估低碳转型对企业职工就业和福利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失业、企业关停等对职工和地区经济的冲击。例如,从转型总预算资金中分配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员工培训、再就业辅导、提供失业保障金等,减少低碳转型对职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关资讯

《中国金融》|发展转型金融支持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23年08月08日 13时29分

北京金融街-2023-5-23-5.jpg

图:北京金融街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影像中心  摄影:何世红

导读: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专门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能为更大范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文章作者|刘丰 苏群「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15期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绿色金融体系下,众多碳密集行业的转型活动由于不符合绿色金融标准,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专门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能为更大范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转型金融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路径规划

发展转型金融需要明确碳密集行业的转型路径,并有效界定转型活动

转型金融概念提出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和政策体系。国际上,广义的转型金融概念属于可持续金融范畴,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9年提出,指为各国实现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提供的各类金融支持。狭义的转型金融专指为适应气候变化所涉及的金融活动,最早出现在欧盟2020年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中,指重点支持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或市场主体向低碳、零碳排放转型所提供金融支持。《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指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框架缺乏对转型活动的明确支持,缺乏普遍接受的原则、路径等,建议建立有公信力的转型金融框架,包括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有效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支持转型的激励措施、对转型所带来负面影响的评估与应对措施。

在国内,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及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正积极探索发展转型金融。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研究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政策文件,围绕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等金融需求,制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解决转型活动识别难题。

纵观国内外转型金融概念、框架,虽然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已形成一些共识。一是转型金融聚焦碳密集行业促进其向低碳转型;二是需要提出可信的碳减排目标及明确的转型路径;三是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设置激励措施和确保公正转型方面的考量。

碳密集行业转型路径逐渐清晰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和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碳的政策措施,对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梳理各类政策规划可发现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路径导向。以碳密集行业典型代表水泥行业为例,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工业领域中碳排放量居第二位,占建材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0%,其主要碳排放来源为:90%的碳排放来自水泥熟料生产,主要为高温煅烧过程中碳酸钙的分解及钢渣、煤矸石的转化等形成的碳排放,使用煤、石油等燃料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外购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对应水泥行业碳排放来源,其低碳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能源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及替代能源;二是原料减排,使用粉煤灰、尾矿渣等替代原料;三是技术减排,积极发展及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转型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目前,湖州等金融改革试验区正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在行业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定期梳理减排效应显著、低碳转型路径清晰的转型项目,推动项目和资金对接;聚焦碳密集行业,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制定低碳转型技术指引,引导金融精准支持。但是,在全国层面,转型金融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尚未出台统一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在缺乏相应政策指引的情况下,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转型金融产品体系亟待补充完善。目前,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政策工具支持的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从金融产品类别上看,缺乏转型基金、转型保险、风险投资、转型信托等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并且,已有的转型金融产品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融资规模较小,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巨大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就债券产品而言,目前推出的转型债券尚未形成统一的项目界定和分类标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对转型债券的界定基本一致,但在募集资金用途和低碳转型领域的划分上存在差异,转型债券标准和发行要求的不统一制约了我国转型债券的进一步发展。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仅 21 家企业发行转型债券,总体发行数量较少。

三是转型金融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在转型金融配套设施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未建立系统的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转型金融统计、考核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制约了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另外,转型金融对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披露发行主体的相关情况,还需要反映转型金融所支持项目的相关信息。目前对碳排放数据等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都存在滞后与不足。

四是金融机构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有待提升。以水泥行业为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金融机构普遍未对水泥等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推出专门的金融产品。并且,水泥企业转型项目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水泥企业面临相对不利的融资环境。大型头部水泥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在缺乏低成本转型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其转型项目融资需求不强。例如,海螺水泥作为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其转型项目资金主要为自有资金。2022年海螺水泥集团在建转型项目9个,其中8个项目资金为自有资金,仅1个项目资金包括外部融资。

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建立完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

围绕国务院关于碳密集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规划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出台关于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的实施指南以及各省级层面要出台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绿色发展政策规划,制定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金融相关政策,包括转型金融标准、相应的统计、考核、监管等政策框架。明确转型金融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识别标准、转型资金用途、转型路径、转型所需时间和效果评估方式等,为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政策依据。借鉴湖州相关经验,从项目和企业两个方面,界定低碳转型活动范围,建立转型金融标准。

拓展多元化差异化转型金融产品

不同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各不相同,其转型的融资需求各异,对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而言,由于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等存在差异,其转型融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转型金融产品。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创新拓展转型贷款、转型基金、股权类融资、转型信托、转型保险等金融产品。研究设立省级绿色转型基金,为碳密集行业的重点企业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发展用于支持转型活动的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鼓励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参与转型金融活动。通过建立多层次转型金融产品体系支持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满足其转型融资需求。针对转型债券,应加强转型债券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转型债券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及相关分类标准等。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对转型债券的界定、发行与交易规则、支持目录范围等。借鉴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加大转型债券品种创新力度。探索转型主题可转换债券、资本补充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相关风险缓释工具,适时推出面向公众的转型主题理财、基金等产品,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满足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投融资需求。

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激励措施

在转型金融政策方面,借鉴绿色金融的激励措施,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应用范围拓展至所有碳密集行业,或设立支持转型金融的专项政策工具,为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在金融产品设计方面,将融资价格、期限等要素与实现碳减排的效果相挂钩,对于碳减排效果明显的项目,提供低利率、长期资金。研究将更多的碳密集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碳减排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激励支持。

强化碳密集行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转型金融支持的项目或活动需跟踪的信息较多,应建设完备的碳密集行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促进披露内容与格式标准化,探索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效率。重点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信息披露:一是碳密集行业企业的低碳转型计划、转型技术路径、转型目标及制定依据等;二是低碳转型计划的执行情况、转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从转型金融获得资金的使用情况;三是产生的环境效益,包括碳减排情况及相关的测算方法等;四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同时,加强碳密集行业的碳账户体系建设,发展碳排放测算、认定和评估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支持。

健全风险分担和保障机制

建议引入财政补偿资金,探索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多方风险共担机制,按照约定比例分担风险,同时引导融资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用,减轻碳密集企业融资成本。此外,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为转型融资专款专用、设备改造和节能减排效果等提供保险服务,为转型融资的安全和减排效果等提供保障。

引导碳密集行业公正转型

公正转型指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对失业职工利益予以保护的政策安排。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需要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改进,部分企业、职工可能遭受损失。在金融支持碳密集行业转型政策体系中,应纳入对公正转型因素的考量,评估低碳转型对企业职工就业和福利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失业、企业关停等对职工和地区经济的冲击。例如,从转型总预算资金中分配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员工培训、再就业辅导、提供失业保障金等,减少低碳转型对职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