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把握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机遇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23年08月08日 13时46分

IMG_20230602_172759.jpg

图:中国银行总行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影像中心  摄影:何世红

文章作者|刘坚东「中国银行风险总监」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15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金融的力量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着眼全球、立足国情,推动构建转型金融政策框架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绿色低碳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际组织研究发布了转型金融定义及分类标准。一些国家提出了支持转型的激励补贴政策,如新加坡政府于2023年5月发布《净零金融行动计划》,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尝试构建内部转型金融框架与指引,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均制定了内部转型金融指引。中国银行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投身转型金融国际实践,于2021年初率先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双币种转型债券,募集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

从国际来看,2022年,G20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上通过了《G20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由五大支柱构成,包括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该框架成为G20各成员支持低碳发展的指引,对各成员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转型金融政策,以及推动金融支持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及有关经济活动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对转型金融进行了初步界定,明确了转型金融所支持的企业或有关经济活动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对生态保护等环境目标无重大损害;二是符合“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减碳目标;三是能效水平要达到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四是对转型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要有预判和预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立足于中国国情牵头开展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标准研究坚持先立后破,首批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未来转型金融标准的发布不仅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转型的效率,也将为转型金融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刻把握新时代绿色转型发展机遇

金融机构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面临机遇。一是我国具有庞大的工业体系,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在“双碳”目标下,传统高碳产业、企业需要通过金融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商业转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但是大多数高碳主体并不符合“绿色”的界定标准,难以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转型金融以满足其低碳转型的巨量资金需求。二是《G20转型金融框架》的发布以及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等为转型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未来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出台,转型金融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三是部分碳密集型企业尚不清楚如何向低碳转型,如何制定转型路径、目标和计划,如何评估转型战略等。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转型的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转型金融服务方案,由此开拓新的业务场景。众所周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位居全球前列。据估算,绿色产业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而转型相关的传统产业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30%~40%。由此可见,转型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转型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现阶段转型金融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各国转型金融标准不统一,这会对转型金融发展尤其是跨境资本流动形成制约。同时,世界各国因国情不同,选择的转型路径、确定的转型目标、制定的转型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的产业结构仍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意味着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目标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会有较大区别。二是推动绿色转型面临较大资金缺口。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报告测算,在“双碳”目标下,到2050年中国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传统产业进行设备更新、节能改造,以及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科研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三是转型金融尚在起步阶段,转型相关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有待进一步丰富。此外,部分转型主体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披露不尽完善,信息的可比性、可识别性较差,也给投资者带来较大困惑。四是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本身也持有大量高碳资产,面临气候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挑战。

擅做“加减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金融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金融机构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为契机,有效发挥金融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承担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职责使命。

金融机构应擅做“加减法”,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能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做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的“加法”,发挥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做好传统高碳产业的“减法”,依托转型金融助力高碳产业逐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国内外对绿色金融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科学有效的配套政策机制,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较好地支持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下,中国需要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艰巨的过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此外,还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等的调整优化,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降耗,助力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因此,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同步推进转型金融发展,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正、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G20转型金融框架》的引导下,世界正在形成绿色转型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实现供应链零碳排放、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的重要推动者,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打造智能化、清洁化“绿色工厂”,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共享出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驰而不息践行和推广低碳转型的发展模式。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要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动迎接绿色转型挑战,满足企业绿色转型的投融资需求。一是依据转型金融标准制定支持绿色转型的政策框架;二是创新完善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设定科学的减排路径,分析企业低碳转型的投融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全面的转型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加强行业研究,识别、关注、评估重点行业转型风险,开展情景分析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建立全面的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四是伴随着新型的风险暴露和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能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复杂性,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以及解决短期问题与实现中长期愿景的关系。

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思考

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思路,推动转型金融试点。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各项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高碳排放产业绿色转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成员的广泛参与。建议参考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思路,选取重点区域开展转型金融试点,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发展规划,鼓励市场各方集思广益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为地方高碳企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效支持。

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转型金融发展的相关支持机制。市场现有的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这些产品在支持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及有关支持工具,围绕高碳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在债券类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和担保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督促融资主体实现减排目标。此外,应加强信息披露管理、规范转型金融认证,提升公信力,提高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转型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资本投入力度。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与政策,推动高碳主体围绕绿色转型积极行动,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与此同时,积极拓展转型所需资金来源,提升转型主体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可融资性,例如,运用担保、贴息、优惠融资、政府基金投资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转型金融业务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转型金融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中国声音”。从全球来看,尽管各国实现绿色转型的路径、目标不尽相同,但在《巴黎协定》目标下,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边或双边对话机制,在尊重、理解各国绿色转型路径和方式差异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共识。同时,引导国际投资者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策举措,由此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推动更多转型金融创新成果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全球转型金融发展提供“中国力量”。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是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金融机构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以金融的力量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与我国“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资讯

《中国金融》|把握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机遇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23年08月08日 13时46分

IMG_20230602_172759.jpg

图:中国银行总行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影像中心  摄影:何世红

文章作者|刘坚东「中国银行风险总监」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15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金融的力量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着眼全球、立足国情,推动构建转型金融政策框架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绿色低碳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际组织研究发布了转型金融定义及分类标准。一些国家提出了支持转型的激励补贴政策,如新加坡政府于2023年5月发布《净零金融行动计划》,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尝试构建内部转型金融框架与指引,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均制定了内部转型金融指引。中国银行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投身转型金融国际实践,于2021年初率先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双币种转型债券,募集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

从国际来看,2022年,G20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上通过了《G20转型金融框架》。该框架由五大支柱构成,包括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该框架成为G20各成员支持低碳发展的指引,对各成员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转型金融政策,以及推动金融支持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及有关经济活动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对转型金融进行了初步界定,明确了转型金融所支持的企业或有关经济活动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对生态保护等环境目标无重大损害;二是符合“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减碳目标;三是能效水平要达到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四是对转型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要有预判和预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立足于中国国情牵头开展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标准研究坚持先立后破,首批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未来转型金融标准的发布不仅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转型的效率,也将为转型金融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刻把握新时代绿色转型发展机遇

金融机构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面临机遇。一是我国具有庞大的工业体系,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在“双碳”目标下,传统高碳产业、企业需要通过金融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商业转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但是大多数高碳主体并不符合“绿色”的界定标准,难以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转型金融以满足其低碳转型的巨量资金需求。二是《G20转型金融框架》的发布以及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等为转型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未来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出台,转型金融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三是部分碳密集型企业尚不清楚如何向低碳转型,如何制定转型路径、目标和计划,如何评估转型战略等。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转型的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转型金融服务方案,由此开拓新的业务场景。众所周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位居全球前列。据估算,绿色产业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而转型相关的传统产业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30%~40%。由此可见,转型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转型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现阶段转型金融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各国转型金融标准不统一,这会对转型金融发展尤其是跨境资本流动形成制约。同时,世界各国因国情不同,选择的转型路径、确定的转型目标、制定的转型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的产业结构仍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意味着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目标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会有较大区别。二是推动绿色转型面临较大资金缺口。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报告测算,在“双碳”目标下,到2050年中国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传统产业进行设备更新、节能改造,以及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科研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三是转型金融尚在起步阶段,转型相关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有待进一步丰富。此外,部分转型主体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披露不尽完善,信息的可比性、可识别性较差,也给投资者带来较大困惑。四是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本身也持有大量高碳资产,面临气候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挑战。

擅做“加减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金融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金融机构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为契机,有效发挥金融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承担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职责使命。

金融机构应擅做“加减法”,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能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做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的“加法”,发挥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做好传统高碳产业的“减法”,依托转型金融助力高碳产业逐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国内外对绿色金融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科学有效的配套政策机制,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较好地支持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下,中国需要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艰巨的过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此外,还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等的调整优化,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降耗,助力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因此,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同步推进转型金融发展,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正、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G20转型金融框架》的引导下,世界正在形成绿色转型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实现供应链零碳排放、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的重要推动者,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打造智能化、清洁化“绿色工厂”,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共享出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驰而不息践行和推广低碳转型的发展模式。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要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动迎接绿色转型挑战,满足企业绿色转型的投融资需求。一是依据转型金融标准制定支持绿色转型的政策框架;二是创新完善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设定科学的减排路径,分析企业低碳转型的投融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全面的转型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加强行业研究,识别、关注、评估重点行业转型风险,开展情景分析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建立全面的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四是伴随着新型的风险暴露和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能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复杂性,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以及解决短期问题与实现中长期愿景的关系。

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思考

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思路,推动转型金融试点。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各项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高碳排放产业绿色转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成员的广泛参与。建议参考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思路,选取重点区域开展转型金融试点,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发展规划,鼓励市场各方集思广益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为地方高碳企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效支持。

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转型金融发展的相关支持机制。市场现有的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这些产品在支持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及有关支持工具,围绕高碳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在债券类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和担保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督促融资主体实现减排目标。此外,应加强信息披露管理、规范转型金融认证,提升公信力,提高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转型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资本投入力度。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与政策,推动高碳主体围绕绿色转型积极行动,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与此同时,积极拓展转型所需资金来源,提升转型主体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可融资性,例如,运用担保、贴息、优惠融资、政府基金投资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转型金融业务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转型金融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中国声音”。从全球来看,尽管各国实现绿色转型的路径、目标不尽相同,但在《巴黎协定》目标下,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边或双边对话机制,在尊重、理解各国绿色转型路径和方式差异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共识。同时,引导国际投资者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策举措,由此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推动更多转型金融创新成果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全球转型金融发展提供“中国力量”。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是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金融机构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以金融的力量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与我国“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