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民源:创新思路 监管引领政策性银行有效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3年11月04日 10时30分

2018年1月6日上海陆家嘴1-41.jpg

文/周民源  原中国银保监会政策银行部主任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3年第9期


导语: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完善体制机制,改进产品服务,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行动、国家粮食安全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有效发挥了政策性银行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金融监管总局深刻认识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监管引领,督促指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6月末,农发行、开发银行乡村振兴相关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9.4%,重点支持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行动、国家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


推进完善体制机制  全力构建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积极完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


强化监管引领。金融监管总局会同相关部委,不断优化“三农”金融考核指标体系,将涉农贷款作为考核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指标,对不同银行实行分组差异化考核。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监测机制,按季监测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情况。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结合分类分账改革,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管理办法,并明确服务的范围、对象和重点,实现与商业银行的差异化支持。


健全组织体系。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成立董事长任组长的支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总行设立专门负责乡村振兴的业务部门,省级分行明确乡村振兴牵头处室,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服务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48条差异化支持政策,在贷款定价、资源配置、人才保障、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明确要求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增速。


完善产品体系。金融监管总局按照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要求,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全面对接“五个振兴”,完善信贷产品。农发行在用好粮棉油、农村基础设施等传统业务品种基础上,着力对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信贷产品开展调整重构。开发银行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贷款、春耕备耕专项贷款、农田建设专项贷款、现代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等10余个贷款品种。


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本行实际,在总行部门、分行绩效考评体系中设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绿色信贷等专项指标。


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年脱贫攻坚战期间,监管部门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立足职能定位,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扶贫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占银行业一半以上,充分彰显了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金融监管总局督导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重点区域和领域,全力以赴在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突出支持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十四五”以来,农发行、开发银行累计向832个脱贫县发放贷款1.2万亿元,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放贷款近3000亿元。


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行动。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中型安置区,重点支持当地产业和就业扶持、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让搬迁脱贫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贷款超过3000亿元,实现全国10个省区70个万人以上大型安置区金融帮扶全覆盖。比如,农发行发放贷款支持四川凉山美姑县3个大型安置区饮水工程项目,解决1.6万名搬迁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开发银行支持贵州正安县、瓮安县搬迁就业产业园区项目,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扩大助学贷款政策覆盖深度和广度。支持开发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助学贷款覆盖28个省(区、市)、2500多个区县以及教育部认可的所有高校,每6个大学生中就有1人获得过助学贷款,2018-2022年,开发银行为1000多万名困难家庭学生求学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  全力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金融监管总局积极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主动对接产业振兴金融需求,“十四五”以来发放农业现代化贷款1.4万亿元。


服务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监管总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的决策部署,批复农发行设立重要农产品贷款政策性品种,支持生猪、牛羊、食糖、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发行围绕农业农村部推荐的500个生猪调出大县、5437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头部企业,助推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2019—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生猪产业贷款1200多亿元。


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和涉农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农村要素资源整合。比如,农发行发放贷款10亿元支持四川凉山冕宁县国储林项目,形成以国储林建设为主、油橄榄等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辅的特色支柱产业,覆盖41个脱贫村,通过油橄榄产业直接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6800户村民每亩地年均收入增加1500元。目前,农发行、开发银行已支持1900多万亩国家储备林和林下经济带建设,有效推动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服务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冷链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连接产地与市场的桥梁。金融监管总局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试点县、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助力提升农产品产业附加值。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3100多亿元,年均贷款增速40%以上。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督促农发行立足职能定位,发挥“补短板”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关键核心领域和“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2018—2022年,累计发放贷款11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高端农机设备生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


聚焦农村基础设施  全力服务乡村建设行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示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督导农发行、开发银行加大对乡村建设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主动对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开展业务模式探索。支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截至2022年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贷款累计支持3.4万个村庄新建、改建农村厕所81万座、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万座,新建及改扩建农民住房3900万平方米。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围绕国家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农村供水项目、水资源生态保护项目,专门推出水利建设贷款、生态环保贷款等产品,服务国家水网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投放水利建设贷款5366亿元、支持项目2000多个,重点支持了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安徽省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开发银行支持了安徽、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农村供水项目。


支持农村路网畅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探索“项目+产业”等打捆打包融资模式,支持农村公路连片成网,促进城乡互联互通。2018—2022年,农发行通过发放农村路网建设贷款,支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万公里。


支持农村能源体系建设。引导政策性银行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以及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比如,农发行支持的国家电投集团宁东150兆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万吨。开发银行发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贷款,重点支持了广西百色右江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内蒙古电力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2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大盘决策部署,组建专门工作机制、高效完成行政许可、强化督导协调、跟进配套资金,全力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288个重大项目注入资本金574亿元,预计拉动总投资5700亿元,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全力保障农业稳定和农民增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牢记“国之大者”,助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全力支持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督促农发行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立行之本,突出做好政策性收储,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和调控资金需求,积极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比如,农发行在粮食信贷支持过程中,对粮食贷款从发放到收回实行全程监督和控制,防止挤占挪用,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针对粮食市场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的问题,指导农发行协调地方财政出资设立信用保证基金,参保企业可以10~15的放大倍数获得贷款,有力破解了中小粮食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建立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61亿元,惠及企业770户。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超过3万亿元,支持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达到60%以上,发挥了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全力支持耕地保护和建设。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全力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夯实安全根基。2018—2022年,农发行、开发银行通过发放相关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增效等农地面积约3300万亩。


全力服务种业自主创新。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和基地建设等,全力服务种业振兴,助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重点支持了国内重要种业信用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比如,农发行支持甘肃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基地玉米供种量超过1亿公斤,满足全国10%以上的用种需求。开发银行支持天府现代种业园建设,园区内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后预计可保存农作物种子资源52万份、畜禽基因资源105万剂、水产基金资源26万剂,有力支撑西南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相关资讯

周民源:创新思路 监管引领政策性银行有效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3年11月04日 10时30分

2018年1月6日上海陆家嘴1-41.jpg

文/周民源  原中国银保监会政策银行部主任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3年第9期


导语: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完善体制机制,改进产品服务,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行动、国家粮食安全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有效发挥了政策性银行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金融监管总局深刻认识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监管引领,督促指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6月末,农发行、开发银行乡村振兴相关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9.4%,重点支持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行动、国家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


推进完善体制机制  全力构建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积极完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


强化监管引领。金融监管总局会同相关部委,不断优化“三农”金融考核指标体系,将涉农贷款作为考核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指标,对不同银行实行分组差异化考核。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监测机制,按季监测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情况。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结合分类分账改革,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管理办法,并明确服务的范围、对象和重点,实现与商业银行的差异化支持。


健全组织体系。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成立董事长任组长的支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总行设立专门负责乡村振兴的业务部门,省级分行明确乡村振兴牵头处室,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服务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48条差异化支持政策,在贷款定价、资源配置、人才保障、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明确要求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增速。


完善产品体系。金融监管总局按照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要求,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全面对接“五个振兴”,完善信贷产品。农发行在用好粮棉油、农村基础设施等传统业务品种基础上,着力对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信贷产品开展调整重构。开发银行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贷款、春耕备耕专项贷款、农田建设专项贷款、现代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等10余个贷款品种。


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本行实际,在总行部门、分行绩效考评体系中设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绿色信贷等专项指标。


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年脱贫攻坚战期间,监管部门指导农发行、开发银行立足职能定位,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扶贫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占银行业一半以上,充分彰显了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金融监管总局督导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重点区域和领域,全力以赴在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突出支持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十四五”以来,农发行、开发银行累计向832个脱贫县发放贷款1.2万亿元,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放贷款近3000亿元。


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行动。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中型安置区,重点支持当地产业和就业扶持、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让搬迁脱贫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贷款超过3000亿元,实现全国10个省区70个万人以上大型安置区金融帮扶全覆盖。比如,农发行发放贷款支持四川凉山美姑县3个大型安置区饮水工程项目,解决1.6万名搬迁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开发银行支持贵州正安县、瓮安县搬迁就业产业园区项目,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扩大助学贷款政策覆盖深度和广度。支持开发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助学贷款覆盖28个省(区、市)、2500多个区县以及教育部认可的所有高校,每6个大学生中就有1人获得过助学贷款,2018-2022年,开发银行为1000多万名困难家庭学生求学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  全力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金融监管总局积极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主动对接产业振兴金融需求,“十四五”以来发放农业现代化贷款1.4万亿元。


服务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监管总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的决策部署,批复农发行设立重要农产品贷款政策性品种,支持生猪、牛羊、食糖、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发行围绕农业农村部推荐的500个生猪调出大县、5437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头部企业,助推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2019—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生猪产业贷款1200多亿元。


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和涉农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农村要素资源整合。比如,农发行发放贷款10亿元支持四川凉山冕宁县国储林项目,形成以国储林建设为主、油橄榄等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辅的特色支柱产业,覆盖41个脱贫村,通过油橄榄产业直接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6800户村民每亩地年均收入增加1500元。目前,农发行、开发银行已支持1900多万亩国家储备林和林下经济带建设,有效推动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服务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冷链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连接产地与市场的桥梁。金融监管总局支持农发行、开发银行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试点县、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助力提升农产品产业附加值。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3100多亿元,年均贷款增速40%以上。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督促农发行立足职能定位,发挥“补短板”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关键核心领域和“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2018—2022年,累计发放贷款11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高端农机设备生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


聚焦农村基础设施  全力服务乡村建设行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示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督导农发行、开发银行加大对乡村建设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主动对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开展业务模式探索。支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截至2022年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贷款累计支持3.4万个村庄新建、改建农村厕所81万座、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万座,新建及改扩建农民住房3900万平方米。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围绕国家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农村供水项目、水资源生态保护项目,专门推出水利建设贷款、生态环保贷款等产品,服务国家水网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投放水利建设贷款5366亿元、支持项目2000多个,重点支持了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安徽省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开发银行支持了安徽、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农村供水项目。


支持农村路网畅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探索“项目+产业”等打捆打包融资模式,支持农村公路连片成网,促进城乡互联互通。2018—2022年,农发行通过发放农村路网建设贷款,支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万公里。


支持农村能源体系建设。引导政策性银行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以及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比如,农发行支持的国家电投集团宁东150兆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万吨。开发银行发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贷款,重点支持了广西百色右江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内蒙古电力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2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大盘决策部署,组建专门工作机制、高效完成行政许可、强化督导协调、跟进配套资金,全力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288个重大项目注入资本金574亿元,预计拉动总投资5700亿元,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全力保障农业稳定和农民增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金融监管总局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牢记“国之大者”,助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全力支持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督促农发行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立行之本,突出做好政策性收储,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和调控资金需求,积极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比如,农发行在粮食信贷支持过程中,对粮食贷款从发放到收回实行全程监督和控制,防止挤占挪用,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针对粮食市场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的问题,指导农发行协调地方财政出资设立信用保证基金,参保企业可以10~15的放大倍数获得贷款,有力破解了中小粮食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建立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61亿元,惠及企业770户。2018—2022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超过3万亿元,支持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达到60%以上,发挥了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全力支持耕地保护和建设。督促农发行、开发银行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全力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夯实安全根基。2018—2022年,农发行、开发银行通过发放相关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增效等农地面积约3300万亩。


全力服务种业自主创新。引导农发行、开发银行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和基地建设等,全力服务种业振兴,助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重点支持了国内重要种业信用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比如,农发行支持甘肃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基地玉米供种量超过1亿公斤,满足全国10%以上的用种需求。开发银行支持天府现代种业园建设,园区内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后预计可保存农作物种子资源52万份、畜禽基因资源105万剂、水产基金资源26万剂,有力支撑西南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