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金融机构的革命性改革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3月20日 09时27分

DSC_7258.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我国金融体系版图中,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占据着特殊且关键的地位,它们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农” 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农村金融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一系列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这场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为 4295 家,相较于前一年减少了 195 家。而在这些减少的机构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占比极高,其中村镇银行减少近百家。回顾 2021 年末至 2024 年末这三年时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涵盖信托公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财务公司等各类机构)合计减少 307 家,令人瞩目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此期间合计减少 283 家,占比超过九成,2022 年、2023 年分别减少 27 家、64 家。这种数量上的持续下降,清晰地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正处于重大调整阶段。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与当下金融领域的核心任务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紧密相关。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监管部门会议中的高频词汇,是金融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 2025 年监管工作会议上,将 “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列为年度首要重点目标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指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运用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其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从实际操作来看,2025 年以来,已有清徐晋商村镇银行、福建闽侯民本村镇银行、福建连城杭兴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至少 13 家农村金融机构被收购、合并或解散的申请获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落实改革化险任务的具体体现。

深入探究推进中小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会发现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申万宏源证券郑庆明等分析师在 2024 年 8 月的研报中指出,中小银行存在金融供需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情结作祟,使得中小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增量,却忽视了服务本土的根本定位。这就导致实体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自身经营风险却不断累积。同时,中小银行盈利能力下滑,信用成本压力、大行下沉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负债成本压力等多因素交织,严重拖累了息差和营收。而且,潜在风险不断积聚,中小银行面临着地方财政承压、实体不良暴露,以及股东、管理层乱象等多重风险挑战。

在此背景下,合并重组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合并重组后,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显著增强规模效益。通过优化分支机构设置,可以减少银行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工作的深入推进,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运用多种手段处置化解风险,不断丰富 “工具箱” 内容。某研究机构人士表示,监管部门会依据不同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股东背景、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程度,综合尝试运用各种手段。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以吸收合并来处置中小银行风险,此外,还有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或者借助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参与处理不良资产等方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过去几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思路日益清晰,“兼并重组、减量提质” 已成为主要模式。在城商行领域,以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为主;农商银行方面,主要在省联社改革过程中进行整合,不同省区根据自身情况,有的选择在地级市层面统一法人,有的则选择全省统一法人;村镇银行方面,主要推动主发起行并购,或引入新股东(打包转让),在缩减数量的同时,增加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中小银行进行合并或改制时,由于发起设立方式、股权结构、合并程序等因素的差异,会面临一些实践难点。因此,金融监管部门明确提出,要按照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实施 “一省一策”“一行一策” 等针对性策略。

以农信系统改革为例,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关注农信社改革化险。

从改革模式来看,当前较多省份推行联合银行模式,少部分选择统一法人模式。联合银行模式的优势在于保留基层法人独立性,强化协同合作;统一法人模式则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截至目前,浙江、山西等 10 个省(自治区)农信系统改革方案已获批或实施,一批新的 “万亿” 银行即将相继亮相。全国已有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筹建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贵州、湖北也透露了计划组建农商联合银行的消息。内蒙古、甘肃、河南、新疆、海南和辽宁等地则选择了统一法人省级农商行模式。

随着农信系统改革逐步推进,多家新的 “万亿” 银行崭露头角。截至去年末,江苏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达 4.75 万亿元;截至去年 9 月末,河南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达 2.6 万亿元;截至去年末,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农商行资产总额达 1.3 万亿元。近日,监管批复同意筹建内蒙古农商银行,截至 2024 年末,内蒙古农信社资产总额 8833 亿元,待完成吸收合并后,资产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今年年初,新疆农信 2025 年度工作会议宣布,力争年内实现新疆农商银行挂牌开业,据介绍,该行开业后资产规模可达 7000 亿元以上。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农信系统资产总额超过 3 万亿元,安徽、河北农信系统总资产均超过 2 万亿元;福建、吉林、贵州、湖南、云南、湖北、陕西等地农信系统的总资产也都超过 1 万亿元。

这场农村金融机构的革命性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自我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改革化险,农村金融机构将实现减量提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尤其是在支持 “三农” 发展方面将发挥更为坚实有力的作用。尽管在改革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必将以全新的姿态,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助力我国农村地区实现经济腾飞与社会繁荣。


相关资讯

农村金融机构的革命性改革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3月20日 09时27分

DSC_7258.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我国金融体系版图中,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占据着特殊且关键的地位,它们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农” 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农村金融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一系列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这场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为 4295 家,相较于前一年减少了 195 家。而在这些减少的机构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占比极高,其中村镇银行减少近百家。回顾 2021 年末至 2024 年末这三年时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涵盖信托公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财务公司等各类机构)合计减少 307 家,令人瞩目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此期间合计减少 283 家,占比超过九成,2022 年、2023 年分别减少 27 家、64 家。这种数量上的持续下降,清晰地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正处于重大调整阶段。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与当下金融领域的核心任务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紧密相关。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监管部门会议中的高频词汇,是金融领域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 2025 年监管工作会议上,将 “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列为年度首要重点目标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指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运用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其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从实际操作来看,2025 年以来,已有清徐晋商村镇银行、福建闽侯民本村镇银行、福建连城杭兴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至少 13 家农村金融机构被收购、合并或解散的申请获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落实改革化险任务的具体体现。

深入探究推进中小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会发现中小银行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申万宏源证券郑庆明等分析师在 2024 年 8 月的研报中指出,中小银行存在金融供需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情结作祟,使得中小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增量,却忽视了服务本土的根本定位。这就导致实体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自身经营风险却不断累积。同时,中小银行盈利能力下滑,信用成本压力、大行下沉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负债成本压力等多因素交织,严重拖累了息差和营收。而且,潜在风险不断积聚,中小银行面临着地方财政承压、实体不良暴露,以及股东、管理层乱象等多重风险挑战。

在此背景下,合并重组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合并重组后,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显著增强规模效益。通过优化分支机构设置,可以减少银行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工作的深入推进,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运用多种手段处置化解风险,不断丰富 “工具箱” 内容。某研究机构人士表示,监管部门会依据不同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股东背景、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程度,综合尝试运用各种手段。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以吸收合并来处置中小银行风险,此外,还有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或者借助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参与处理不良资产等方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过去几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思路日益清晰,“兼并重组、减量提质” 已成为主要模式。在城商行领域,以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为主;农商银行方面,主要在省联社改革过程中进行整合,不同省区根据自身情况,有的选择在地级市层面统一法人,有的则选择全省统一法人;村镇银行方面,主要推动主发起行并购,或引入新股东(打包转让),在缩减数量的同时,增加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中小银行进行合并或改制时,由于发起设立方式、股权结构、合并程序等因素的差异,会面临一些实践难点。因此,金融监管部门明确提出,要按照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实施 “一省一策”“一行一策” 等针对性策略。

以农信系统改革为例,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关注农信社改革化险。

从改革模式来看,当前较多省份推行联合银行模式,少部分选择统一法人模式。联合银行模式的优势在于保留基层法人独立性,强化协同合作;统一法人模式则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截至目前,浙江、山西等 10 个省(自治区)农信系统改革方案已获批或实施,一批新的 “万亿” 银行即将相继亮相。全国已有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筹建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贵州、湖北也透露了计划组建农商联合银行的消息。内蒙古、甘肃、河南、新疆、海南和辽宁等地则选择了统一法人省级农商行模式。

随着农信系统改革逐步推进,多家新的 “万亿” 银行崭露头角。截至去年末,江苏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达 4.75 万亿元;截至去年 9 月末,河南农商银行系统资产总额达 2.6 万亿元;截至去年末,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农商行资产总额达 1.3 万亿元。近日,监管批复同意筹建内蒙古农商银行,截至 2024 年末,内蒙古农信社资产总额 8833 亿元,待完成吸收合并后,资产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今年年初,新疆农信 2025 年度工作会议宣布,力争年内实现新疆农商银行挂牌开业,据介绍,该行开业后资产规模可达 7000 亿元以上。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农信系统资产总额超过 3 万亿元,安徽、河北农信系统总资产均超过 2 万亿元;福建、吉林、贵州、湖南、云南、湖北、陕西等地农信系统的总资产也都超过 1 万亿元。

这场农村金融机构的革命性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自我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改革化险,农村金融机构将实现减量提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尤其是在支持 “三农” 发展方面将发挥更为坚实有力的作用。尽管在改革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必将以全新的姿态,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助力我国农村地区实现经济腾飞与社会繁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