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农商银行如何重拾市场信心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3月31日 11时56分

2020-10-15-东莞农村商业银行-2.jpg


金透财经 | 王宙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不仅要追求短期的业绩增长,更需着眼长远,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东莞农商银行自 2021 年赴港上市以来,经营成绩经历了诸多起伏,2024 年的业绩表现,更是给银行敲响了警钟,如何重拾市场信心,成为该行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

业绩下滑:市场信心受挫的直观体现

2024 年,东莞农商银行营业收入为 123.12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7.15%;净利润 48.61 亿元,同比下降 9.08% ,这是其上市后首次出现营收和净利 “双降”,且营收、利润水平回落至上市前状态。市场对银行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稳定的盈利能力。此次业绩的下滑,无疑削弱了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

从营收构成来看,净利息收入作为银行的传统收入来源,2024 年为 91.74 亿元,同比减少 13.98 亿元,下降幅度达 13.22%,成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受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以及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政策的影响,银行在存贷业务上的利差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与之相对的是,非利息净收入虽然实现了 16.73% 的增长,达到 31.38 亿元,主要得益于债券投资、基金投资带来的交易净收益大幅增长 70.87%,达到 18.48 亿元,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却同比下降 35.88%,降至 4.57 亿元,受市场环境变化,保险代销费用率、理财产品费率调整等影响较大。这种内部营收结构的失衡,反映出银行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业务调整的滞后与不足,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

资产质量隐忧:侵蚀市场信心的深层因素

除了业绩下滑,东莞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2024 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 1.84%,较上年末大幅提高 0.61 个百分点,且已连续四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则降至 207.72%,较上年末下降 100.58 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意味着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可能存在漏洞,资产质量面临较大风险。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银行基于对自身资产状况的重新评估,但也削弱了银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这无疑让市场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市场信心。

在业务板块方面,对公业务的营收贡献从上年的 55.19% 降至 44.62%,零售业务取而代之成为第一大营收板块。尽管零售业务展现出了一定的增长潜力,个人存款余额增长 8.09%,零售客群资产管理规模(AUM)年日均增长 9.07%,但这一结构变化也反映出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挑战。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对公业务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对银行整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若银行不能有效应对对公业务的困境,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

重塑信心:东莞农商银行的破局之道

面对当前的困境,东莞农商银行提出了 2025 年的发展规划,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目标,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推动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这一规划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撑起市场信心,还需将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在业务调整上,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营收结构。在净利息收入方面,虽然市场利率下行和金融让利政策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合理定价存贷款产品,降低资金成本,缓解利差收窄的压力。在非利息净收入方面,除了继续把握债券投资等市场机遇,还需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应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下滑。

在资产质量管控上,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通过多种方式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此外,合理调整拨备政策,确保拨备覆盖率处于合理水平,增强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

从长远来看,东莞农商银行应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科技赋能,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推动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

东莞农商银行要撑起市场对它的长期信心,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提升业绩表现,改善资产质量,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讯

东莞农商银行如何重拾市场信心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3月31日 11时56分

2020-10-15-东莞农村商业银行-2.jpg


金透财经 | 王宙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不仅要追求短期的业绩增长,更需着眼长远,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东莞农商银行自 2021 年赴港上市以来,经营成绩经历了诸多起伏,2024 年的业绩表现,更是给银行敲响了警钟,如何重拾市场信心,成为该行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

业绩下滑:市场信心受挫的直观体现

2024 年,东莞农商银行营业收入为 123.12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7.15%;净利润 48.61 亿元,同比下降 9.08% ,这是其上市后首次出现营收和净利 “双降”,且营收、利润水平回落至上市前状态。市场对银行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稳定的盈利能力。此次业绩的下滑,无疑削弱了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

从营收构成来看,净利息收入作为银行的传统收入来源,2024 年为 91.74 亿元,同比减少 13.98 亿元,下降幅度达 13.22%,成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受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以及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政策的影响,银行在存贷业务上的利差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与之相对的是,非利息净收入虽然实现了 16.73% 的增长,达到 31.38 亿元,主要得益于债券投资、基金投资带来的交易净收益大幅增长 70.87%,达到 18.48 亿元,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却同比下降 35.88%,降至 4.57 亿元,受市场环境变化,保险代销费用率、理财产品费率调整等影响较大。这种内部营收结构的失衡,反映出银行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业务调整的滞后与不足,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

资产质量隐忧:侵蚀市场信心的深层因素

除了业绩下滑,东莞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2024 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 1.84%,较上年末大幅提高 0.61 个百分点,且已连续四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则降至 207.72%,较上年末下降 100.58 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意味着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可能存在漏洞,资产质量面临较大风险。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银行基于对自身资产状况的重新评估,但也削弱了银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这无疑让市场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市场信心。

在业务板块方面,对公业务的营收贡献从上年的 55.19% 降至 44.62%,零售业务取而代之成为第一大营收板块。尽管零售业务展现出了一定的增长潜力,个人存款余额增长 8.09%,零售客群资产管理规模(AUM)年日均增长 9.07%,但这一结构变化也反映出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挑战。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对公业务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对银行整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若银行不能有效应对对公业务的困境,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

重塑信心:东莞农商银行的破局之道

面对当前的困境,东莞农商银行提出了 2025 年的发展规划,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目标,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推动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这一规划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撑起市场信心,还需将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在业务调整上,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营收结构。在净利息收入方面,虽然市场利率下行和金融让利政策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合理定价存贷款产品,降低资金成本,缓解利差收窄的压力。在非利息净收入方面,除了继续把握债券投资等市场机遇,还需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应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下滑。

在资产质量管控上,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通过多种方式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此外,合理调整拨备政策,确保拨备覆盖率处于合理水平,增强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

从长远来看,东莞农商银行应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科技赋能,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推动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

东莞农商银行要撑起市场对它的长期信心,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提升业绩表现,改善资产质量,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