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央行重磅金融数据看下半年金融市场趋势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7月14日 16时29分

2018-8-24-人民银行-7.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7月14日,央行接连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 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以及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犹如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清晰地反映出当前金融运行态势,也为预判下半年金融市场趋势提供了关键线索。

货币供应:稳健增长,结构分化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延续稳健增长态势,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货币环境。M2的稳定增长有助于维持市场流动性,为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等提供资金支持,从根本上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M1主要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形式,其增速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力与投资意愿。M1与M2增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显示出企业资金活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可能由于对市场前景的谨慎预期,持有较多活期资金而未充分投入到生产与投资中。这一现象在下半年需重点关注,若M1增速能够加快,与M2增速差距缩小,意味着企业经营活跃度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将得到增强。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M0的较快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居民现金需求有所增加,可能与消费市场的季节性波动、移动支付普及下部分场景对现金的持续需求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央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灵活调整,以满足实体经济对现金的需要。

信贷市场:规模扩张,结构优化

从贷款规模来看,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2.57万亿元,同比增长6.8%,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展现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表明居民在住房等大额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有所恢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改善。但短期贷款的减少也暗示居民在日常消费信贷方面仍较为谨慎,可能受到就业、收入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成为信贷增长的主力军。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64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大幅增加,说明企业对长期投资信心增强,积极布局生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等,这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短期贷款的增长则满足了企业日常运营的资金周转需求。票据融资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监管趋严,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减少资金在票据市场的空转套利。

外币贷款方面,6月末外币贷款余额5609亿美元,同比下降10.6%,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188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的下降,反映出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国内企业对外币融资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对外币债务的风险偏好降低;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企业更多依赖本币融资。

存款市场:增长显著,结构多元

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7.46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人民币存款余额3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表明居民储蓄意愿强烈,在经济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时,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风险,这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

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企业存款的增长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资金回笼情况良好。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体现出财政资金的收支节奏与管理情况。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显示出金融体系内部资金流动与配置的变化,也反映出非银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活跃度与资金吸纳能力。

外币存款余额1.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1655亿美元。外币存款的快速增长,可能与部分企业和个人看好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前景,将外币资金存入国内银行有关,也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影响。

市场利率:稳中有降,传导加速

上半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974.04万亿元,日均成交8.12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4.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4.7%,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9%,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6%。这表明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资金流动速度放缓。6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09个和0.4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06个和0.39个百分点。利率的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与消费。央行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并且随着利率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提高,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直接地受益于利率下降带来的融资成本降低。

外汇储备与跨境结算:稳定储备,拓展跨境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2万亿美元,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为我国应对外部金融风险、稳定汇率提供了坚实保障。稳定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信心,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1586元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也减少了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上半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3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11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结算选择,降低了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了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增量改善

2025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从结构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6%,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占比同比低1.2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0.6%,同比高2.1个百分点,显示出政府债券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等领域的投入,对稳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显著增加以及结构的优化,表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综合上述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下半年金融市场有望在稳健的货币环境下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货币政策预计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基调,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信贷市场方面,预计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将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中长期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存款市场上,居民储蓄意愿可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逐渐调整,部分资金有望从储蓄领域流向投资与消费市场。市场利率有望在央行政策引导下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外汇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有望维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将继续拓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稳步向前推进。社会融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债券融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直接融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不断优化。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在复苏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金融市场需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关资讯

从央行重磅金融数据看下半年金融市场趋势

来源:人民币杂志   2025年07月14日 16时29分

2018-8-24-人民银行-7.jpg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7月14日,央行接连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 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以及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犹如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清晰地反映出当前金融运行态势,也为预判下半年金融市场趋势提供了关键线索。

货币供应:稳健增长,结构分化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延续稳健增长态势,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货币环境。M2的稳定增长有助于维持市场流动性,为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等提供资金支持,从根本上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M1主要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形式,其增速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力与投资意愿。M1与M2增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显示出企业资金活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可能由于对市场前景的谨慎预期,持有较多活期资金而未充分投入到生产与投资中。这一现象在下半年需重点关注,若M1增速能够加快,与M2增速差距缩小,意味着企业经营活跃度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将得到增强。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M0的较快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居民现金需求有所增加,可能与消费市场的季节性波动、移动支付普及下部分场景对现金的持续需求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央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灵活调整,以满足实体经济对现金的需要。

信贷市场:规模扩张,结构优化

从贷款规模来看,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2.57万亿元,同比增长6.8%,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展现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表明居民在住房等大额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有所恢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改善。但短期贷款的减少也暗示居民在日常消费信贷方面仍较为谨慎,可能受到就业、收入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成为信贷增长的主力军。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64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大幅增加,说明企业对长期投资信心增强,积极布局生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等,这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短期贷款的增长则满足了企业日常运营的资金周转需求。票据融资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监管趋严,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减少资金在票据市场的空转套利。

外币贷款方面,6月末外币贷款余额5609亿美元,同比下降10.6%,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188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的下降,反映出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国内企业对外币融资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对外币债务的风险偏好降低;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企业更多依赖本币融资。

存款市场:增长显著,结构多元

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7.46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人民币存款余额3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表明居民储蓄意愿强烈,在经济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时,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风险,这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

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企业存款的增长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资金回笼情况良好。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体现出财政资金的收支节奏与管理情况。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显示出金融体系内部资金流动与配置的变化,也反映出非银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活跃度与资金吸纳能力。

外币存款余额1.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1655亿美元。外币存款的快速增长,可能与部分企业和个人看好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前景,将外币资金存入国内银行有关,也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影响。

市场利率:稳中有降,传导加速

上半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974.04万亿元,日均成交8.12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4.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4.7%,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9%,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6%。这表明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资金流动速度放缓。6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09个和0.4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06个和0.39个百分点。利率的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与消费。央行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并且随着利率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提高,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直接地受益于利率下降带来的融资成本降低。

外汇储备与跨境结算:稳定储备,拓展跨境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2万亿美元,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为我国应对外部金融风险、稳定汇率提供了坚实保障。稳定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信心,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1586元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也减少了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上半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3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11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结算选择,降低了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了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增量改善

2025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从结构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6%,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占比同比低1.2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0.6%,同比高2.1个百分点,显示出政府债券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等领域的投入,对稳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显著增加以及结构的优化,表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综合上述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下半年金融市场有望在稳健的货币环境下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货币政策预计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基调,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信贷市场方面,预计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将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中长期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存款市场上,居民储蓄意愿可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逐渐调整,部分资金有望从储蓄领域流向投资与消费市场。市场利率有望在央行政策引导下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外汇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规模有望维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将继续拓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稳步向前推进。社会融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债券融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直接融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不断优化。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在复苏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金融市场需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