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大典|脊柱医生刘海鹰面临的世界级难题
来源:名医大典 2025年09月05日 08时11分
名医大典 | 何世红/图文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手术室里,将迎来刘海鹰教授为6位脊柱侧弯患者的高难度手术——这不是普通的高难度脊柱手术。
9月的北京,秋意渐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中心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站在术前影像前,目光停留在六张年轻的面孔上:19岁的青海玉树男孩阿牛、24岁的男孩江才、19岁的贵州威宁女孩小娅、18岁的西藏昌都男孩曲印、18岁的甘肃东乡族男孩小龙、18岁的西藏浪卡子男孩仁增。这六位来自偏远地区的青年,即将接受一场被业内称为 "世界级难题" 的脊柱畸形矫正手术。
图从左到右: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仁增、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曲印、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阿牛、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娅(女)、甘肃省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小龙、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江才。
一场与 "绝境" 对峙的手术:为何是世界级难题?
脊柱外科手术本就因脊柱密布神经、结构复杂而被称为 "外科皇冠上的明珠",而这六位患者的病情,更是将难度推向了顶峰。阿牛的脊柱侧弯角度超过160度,属于极重度畸形,胸腔被严重压缩,肺功能仅剩正常人的30%;江才的脊柱不仅侧弯,还伴随严重后凸,像一张被折成直角的纸,多年来只能低头视物;小娅的脊柱畸形,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瘫痪……
"这类手术的风险系数是常规脊柱手术的10倍以上。" 刘海鹰解释,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骨骼已经严重变形,神经长期处于牵拉状态,矫正过程中哪怕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导致终身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更棘手的是,这些患者长期营养不良,心肺功能受损,对麻醉和术后恢复的耐受度极低,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从被拒绝到重获新生:80%贫困患者的 "最后希望"
这场高难度手术的背后,是一群曾被无数医院拒之门外的年轻人。数据显示,刘海鹰团队救助的脊柱患者中,90%属于严重脊柱畸形,其中99%曾在全国多家医院辗转求医,最终因 "风险过高"" 技术达不到 " 被拒绝。而这些患者中,80%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新疆、贵州、云南等偏远贫困地区。
"我们是走投无路才找到刘医生的。" 阿牛的父亲回忆,为给儿子治病,他们从玉树到西宁,再到西安、成都,跑了11家医院,得到的回复都是 "治不了"。直到在网上看到海鹰基金会救助类似病例的报道,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发去求助信息。
这样的故事,在海鹰基金会的救助档案里并不罕见。自2011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已累计救助400多名严重脊柱疾病患者,他们中,有人因脊柱畸形无法站立,有人因压迫心肺常年卧床,有人被村民视为 "怪物" 而与世隔绝。刘海鹰和团队不仅为他们提供免费手术,还承担交通、住宿等费用,甚至安排志愿者照顾术后康复。
为何这些患者会被多数医院拒绝?一位三甲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道出实情:"这类手术耗时长达8-10小时,风险却极大,对医院的口碑和医生的职业生涯都是考验。而贫困患者往往无力承担费用,医院也缺乏专项基金支持,多选择避而远之。"
刘海鹰却选择迎难而上。在他看来,"医生的价值,就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从喀什到玉树,从海拔5000米的西藏那曲到贵州深山,他带着团队跑了72个偏远县市,行程超30多万公里,义诊10000余人,只为找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不仅得了 ' 疑难杂症 ',也是 ' 被遗忘的群体 '。" 刘海鹰说。
抉择的重量:一场关乎生命与信仰的博弈
面对这六台世界级难题手术,刘海鹰经历了从医30年来最艰难的抉择。术前讨论会上,他连续三天对着影像资料反复推演:如何在矫正畸形的同时保护神经?如何平衡矫正角度与心肺功能耐受度?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如何预防?
"失败的代价太大了。" 他坦言,一旦手术失败,患者可能面临瘫痪、终身依赖呼吸机,甚至失去生命;而对团队来说,多年积累的技术信誉可能毁于一旦,"毕竟,人们只会记得你 ' 做砸了 ' 的那一台,不会记得你成功的400台"。
压力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有同行劝他:"你已经是国内脊柱外科的权威,何必冒这个险?" 刘海鹰却在病房看到了更坚定的理由——阿牛在日记里写 "想挺直腰杆看一次雪山",小娅偷偷攒钱买了一件想术后穿的新衣服,曲印说 "想站起来给妈妈磕个头"。
"医生不能因为怕失败就放弃希望。" 最终,他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名字,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尽最大努力,负全部责任。"
这份决心背后,是30年的技术积淀。作为我国首位获布劳恩奖学金的脊柱外科医生,刘海鹰曾在德国系统学习脊柱畸形矫正技术,回国后创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完成上万例复杂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他的右手掌根有一道深深的疤痕,那是常年握手术钳磨出的茧子,也是他对 "精准" 二字的注解——哪怕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改变患者的一生。
从个体救赎到社会行动:一场重塑 "脊梁" 的公益实践
刘海鹰的抉择,并非孤军奋战。中央统战部、民政部等部门对海鹰基金会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将其纳入 "医疗公益助力民族团结" 项目;李宁、郭德纲、敬一丹、何赛飞等知名人士通过捐款、义演等方式参与进来;更有无数普通人成为志愿者,从接机陪护到术后康复,为患者提供全程帮助。
这种社会力量的汇聚,源于刘海鹰团队开创的 "医疗+公益" 及海鹰学院模式。基金会不仅做手术救助,还在偏远地区建立脊柱疾病筛查中心,培训基层医生,推动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刘海鹰牵头制定《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推动全国筛查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60%。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救一个人,而是建立一套体系。" 刘海鹰说。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基金会援建的脊柱救助中心已能独立完成中度畸形手术;在西藏山南市,基层医生经过培训后,可开展早期脊柱侧弯筛查;在青海玉树,"青少年脊柱健康课堂" 已覆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
这场行动正在演变为一场 "健康中国的脊柱运动"。从极重度畸形患者的手术救助,到青少年脊柱健康的早期防控,从个体的 "挺直脊梁" 到民族地区的 "健康振兴",刘海鹰和他的团队用14年时间证明:最难的手术,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勇气;最好的公益,不仅治愈身体,更重塑希望。
刘海鹰的 "脊梁"
每一次手术,刘海鹰都会穿上15公斤重的铅衣,走进手术室。这套装束他穿了30年,早已压弯了自己的腰——他曾三次接受颈腰椎手术,却依然戴着护腰站在手术台旁。
当一台台手术患者的脊柱被矫正至接近正常角度时,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几乎从82%升至96%,手术室里都会响起一阵轻微的掌声。这掌声里,有技术突破的喜悦,更有对 "医者仁心" 的致敬。
刘海鹰面临的世界级难题,从来不止于技术。如何让偏远地区的患者得到公平的医疗资源?如何让 "没人敢做" 的手术有标准可循?如何让脊柱健康成为全民福祉?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他掌心的疤痕里,藏在患者挺直的脊梁上,藏在无数人共同参与的公益行动中——因为真正的 "脊梁",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挺拔,而是一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