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规则与人性的辩证中 锚定文明进步的温度坐标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5日 16时52分

钱理群先生对“精神性缺失”的叩问,恰似投向现代社会的一束强光。当工具理性的车轮碾压过价值理性的肌理,当趋利避害的本能盖过理想与思考的光芒,我们该如何让制度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性共生,让每个生命在秩序框架内保有尊严?这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命题,更是人类文明走向更高阶形态的核心考题。

一、司法的温度:从规则之治到人文之治的文明进阶

(1)卡普里奥的实践,法律本质的回归。

弗兰克・卡普里奥法官离世时,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降半旗致哀。一个毕生处理交通违章、小额债务的基层法官,何以获得城市级的敬意?答案藏在他对法律本质的重构里。

他的法庭从无机械的法条宣读:面对为重病女儿迟交罚款的母亲,先问孩子近况再协调缓缴;碰到导航失误的游客,以“换张本地地图”化解罚单。这些举动并非突破规则,而是撕开了法律即惩罚的认知桎梏。--法律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维护冰冷的秩序,而是守护人的生存尊严,引导人向善而行。

从法学专业维度看,这正是“恢复性司法”的核心要义:摒弃非黑即白的对抗性逻辑,在规则框架内关注个体处境与情感诉求。当法律从统治工具回归人文载体,便完成了从治理到教化的文明跃升。

(2)温度司法的社会价值,信任资本的构建。

卡普里奥管辖区域的二次违法率显著降低、债务履行率大幅提升,背后是情感认同对制度信任的强化。现代社会的秩序维系,从来不是靠“畏惧惩罚”的被动服从,而是“认同规则”的主动践行。

当司法者放下权威姿态,以同理心搭建沟通桥梁,民众便会将规则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自发式秩序比任何强制监管都更具生命力。反观部分“机械司法”,虽程序合规,却因忽视人文关怀导致“案结事不了”,本质是对文明治理内核的背离。可见,司法的温度正是文明社会信任资本的基石。

二、KPI 的异化:资本逻辑下人本价值的迷失与反思

(1)金融保险业的困境,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保险业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保障与经济补偿”,其专业价值本应体现在风控能力与服务质量上。但在资本逐利逻辑下,KPI 异化为“保费数字至上”的压榨工具:部分头部险企对新人设硬性考核指标,上层垄断优质客户与政策资源,底层代理人、业务员收入微薄,只能靠亲友推销、违规承诺冲刺业绩,甚至面临“不达标即辞退”的生存压力。

从管理学视角看,KPI 的本质是目标管理工具,却被扭曲为资本剥削手段。当员工被简化为“保费生产机器”,行业便背离了风险守护的初心,陷入价值空心化的困境。

(2)内卷化的根源,人本逻辑缺失与监管适配不足。

金融、保险业的内卷,本质是“资本逻辑压倒人本逻辑”与“监管政策适配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资本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的逐利性会天然将人的劳动价值简化为“可量化数据”,忽视情感、尊严与职业发展需求--这直接导致行业陷入三重失衡:价值评判单一化(唯保费指标论),催生“为冲业绩而无意义内耗”;风险承担底层化(违规责任多由业务员担责),加剧从业者生存焦虑;职业发展天花板化(晋升唯业绩论),阻断基层员工向上流动通道。

从监管层面看,过去多年行业监管侧重“合规性审查”(如打击销售误导、规范合同条款),却未针对“KPI异化”建立专项约束机制:既未限定“保费考核占比”,也未将“员工权益保障”纳入险企评级核心指标,导致部分企业敢于以“压榨员工”换取短期利润。这种“监管聚焦业务合规、忽视人本保障”的倾向,进一步放大了资本逻辑的主导性,让行业内卷陷入“越监管、越依赖短期业绩”的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了个体尊严,更削弱行业的长期竞争力,与文明发展的人本导向背道而驰。

三、尊严的归位:多维度构建 “以人为本” 的文明发展范式

(1)企业管理的重构,从“数字驱动”到“价值驱动”。

打破金融、保险业的困局,需重构人本导向的管理体系。深圳部分险企试点的“OKR + 人文关怀”模式颇具启示: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风控流程替代保费硬指标,赋予员工目标参与权;建立资源下沉机制(将优质客户按比例分配至基层)、风险共担基金(企业与员工共同承担合规风险)、双轨晋升通道(管理岗与专业岗并行),让员工从“工具”回归到“价值创造者”。

这种转变并非否定效率,而是以“人的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当员工感受到尊严与价值,便会主动释放创造力,实现个体与企业的共生共赢,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文明进阶方向。

(2)社会治理的升级,人文关怀的全域渗透。

卡普里奥的司法实践,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人文范本。在教育领域,需打破唯分数论,关注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医疗领域,需摒弃病历至上,重视医患沟通与情感关怀;在行业监管层面,金融管理局可借鉴“深圳险企试点经验”,将员工满意度、基层权益保障率纳入险企评价体系,以监管倒逼人文管理落地。这种“全域人文关怀”,本质是将人的尊严作为治理的核心标尺。当公共服务、行业监管都浸润人文温度,社会便会形成“尊重个体、守护尊严”的文明共识。

(3)文化价值的重塑,唤醒“精神性”的文明自觉。

钱理群先生担忧的“精神性缺失”,需通过文化重塑破解。在教育中融入保险伦理、社会责任课程,引导从业者坚守专业初心;在媒体传播中,减少财富数字渲染,多讲“业务员拒绝违规推销”、“企业为员工兜底风险”等坚守尊严的故事,让“超越利益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流认知。

当文化导向从“精致利己”转向“人文担当”,个体便会主动追求“精神性存在”--这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回归,更是文明社会的精神底色。

结束语:以“温度”为锚,走向更高阶的文明。

从卡普里奥的司法温度,到金融保险业的人本探索,再到社会治理的人文升级,我们逐渐清晰: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效率最大化或资本增值,而是每个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实现精神性的追求。

规则与人性的平衡,是文明治理的核心智慧。法律不该是冰冷的枷锁,而应是裹着暖意的守护;资本与人文的共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之道。员工不该是可替代的工具,而应是企业最珍贵的价值创造者。 

愿我们以“温度”为锚,在现代化进程中,让规则有筋骨亦有柔,让行业有追求亦有暖,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明的阳光下绽放出光芒。这便是对钱理群先生叩问的最好回应,也是人类文明从“物质富足”迈向“精神丰盈”的永恒方向。

 

作者简介:陈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会员,金融作家。《海外文摘》签约作家,《深圳保险》特约撰稿人,入选“深圳市金融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现任职人保财险深圳分公司。


相关资讯

在规则与人性的辩证中 锚定文明进步的温度坐标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5日 16时52分

钱理群先生对“精神性缺失”的叩问,恰似投向现代社会的一束强光。当工具理性的车轮碾压过价值理性的肌理,当趋利避害的本能盖过理想与思考的光芒,我们该如何让制度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性共生,让每个生命在秩序框架内保有尊严?这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命题,更是人类文明走向更高阶形态的核心考题。

一、司法的温度:从规则之治到人文之治的文明进阶

(1)卡普里奥的实践,法律本质的回归。

弗兰克・卡普里奥法官离世时,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降半旗致哀。一个毕生处理交通违章、小额债务的基层法官,何以获得城市级的敬意?答案藏在他对法律本质的重构里。

他的法庭从无机械的法条宣读:面对为重病女儿迟交罚款的母亲,先问孩子近况再协调缓缴;碰到导航失误的游客,以“换张本地地图”化解罚单。这些举动并非突破规则,而是撕开了法律即惩罚的认知桎梏。--法律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维护冰冷的秩序,而是守护人的生存尊严,引导人向善而行。

从法学专业维度看,这正是“恢复性司法”的核心要义:摒弃非黑即白的对抗性逻辑,在规则框架内关注个体处境与情感诉求。当法律从统治工具回归人文载体,便完成了从治理到教化的文明跃升。

(2)温度司法的社会价值,信任资本的构建。

卡普里奥管辖区域的二次违法率显著降低、债务履行率大幅提升,背后是情感认同对制度信任的强化。现代社会的秩序维系,从来不是靠“畏惧惩罚”的被动服从,而是“认同规则”的主动践行。

当司法者放下权威姿态,以同理心搭建沟通桥梁,民众便会将规则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自发式秩序比任何强制监管都更具生命力。反观部分“机械司法”,虽程序合规,却因忽视人文关怀导致“案结事不了”,本质是对文明治理内核的背离。可见,司法的温度正是文明社会信任资本的基石。

二、KPI 的异化:资本逻辑下人本价值的迷失与反思

(1)金融保险业的困境,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保险业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保障与经济补偿”,其专业价值本应体现在风控能力与服务质量上。但在资本逐利逻辑下,KPI 异化为“保费数字至上”的压榨工具:部分头部险企对新人设硬性考核指标,上层垄断优质客户与政策资源,底层代理人、业务员收入微薄,只能靠亲友推销、违规承诺冲刺业绩,甚至面临“不达标即辞退”的生存压力。

从管理学视角看,KPI 的本质是目标管理工具,却被扭曲为资本剥削手段。当员工被简化为“保费生产机器”,行业便背离了风险守护的初心,陷入价值空心化的困境。

(2)内卷化的根源,人本逻辑缺失与监管适配不足。

金融、保险业的内卷,本质是“资本逻辑压倒人本逻辑”与“监管政策适配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资本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的逐利性会天然将人的劳动价值简化为“可量化数据”,忽视情感、尊严与职业发展需求--这直接导致行业陷入三重失衡:价值评判单一化(唯保费指标论),催生“为冲业绩而无意义内耗”;风险承担底层化(违规责任多由业务员担责),加剧从业者生存焦虑;职业发展天花板化(晋升唯业绩论),阻断基层员工向上流动通道。

从监管层面看,过去多年行业监管侧重“合规性审查”(如打击销售误导、规范合同条款),却未针对“KPI异化”建立专项约束机制:既未限定“保费考核占比”,也未将“员工权益保障”纳入险企评级核心指标,导致部分企业敢于以“压榨员工”换取短期利润。这种“监管聚焦业务合规、忽视人本保障”的倾向,进一步放大了资本逻辑的主导性,让行业内卷陷入“越监管、越依赖短期业绩”的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了个体尊严,更削弱行业的长期竞争力,与文明发展的人本导向背道而驰。

三、尊严的归位:多维度构建 “以人为本” 的文明发展范式

(1)企业管理的重构,从“数字驱动”到“价值驱动”。

打破金融、保险业的困局,需重构人本导向的管理体系。深圳部分险企试点的“OKR + 人文关怀”模式颇具启示: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风控流程替代保费硬指标,赋予员工目标参与权;建立资源下沉机制(将优质客户按比例分配至基层)、风险共担基金(企业与员工共同承担合规风险)、双轨晋升通道(管理岗与专业岗并行),让员工从“工具”回归到“价值创造者”。

这种转变并非否定效率,而是以“人的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当员工感受到尊严与价值,便会主动释放创造力,实现个体与企业的共生共赢,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文明进阶方向。

(2)社会治理的升级,人文关怀的全域渗透。

卡普里奥的司法实践,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人文范本。在教育领域,需打破唯分数论,关注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医疗领域,需摒弃病历至上,重视医患沟通与情感关怀;在行业监管层面,金融管理局可借鉴“深圳险企试点经验”,将员工满意度、基层权益保障率纳入险企评价体系,以监管倒逼人文管理落地。这种“全域人文关怀”,本质是将人的尊严作为治理的核心标尺。当公共服务、行业监管都浸润人文温度,社会便会形成“尊重个体、守护尊严”的文明共识。

(3)文化价值的重塑,唤醒“精神性”的文明自觉。

钱理群先生担忧的“精神性缺失”,需通过文化重塑破解。在教育中融入保险伦理、社会责任课程,引导从业者坚守专业初心;在媒体传播中,减少财富数字渲染,多讲“业务员拒绝违规推销”、“企业为员工兜底风险”等坚守尊严的故事,让“超越利益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流认知。

当文化导向从“精致利己”转向“人文担当”,个体便会主动追求“精神性存在”--这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回归,更是文明社会的精神底色。

结束语:以“温度”为锚,走向更高阶的文明。

从卡普里奥的司法温度,到金融保险业的人本探索,再到社会治理的人文升级,我们逐渐清晰: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效率最大化或资本增值,而是每个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实现精神性的追求。

规则与人性的平衡,是文明治理的核心智慧。法律不该是冰冷的枷锁,而应是裹着暖意的守护;资本与人文的共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之道。员工不该是可替代的工具,而应是企业最珍贵的价值创造者。 

愿我们以“温度”为锚,在现代化进程中,让规则有筋骨亦有柔,让行业有追求亦有暖,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明的阳光下绽放出光芒。这便是对钱理群先生叩问的最好回应,也是人类文明从“物质富足”迈向“精神丰盈”的永恒方向。

 

作者简介:陈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会员,金融作家。《海外文摘》签约作家,《深圳保险》特约撰稿人,入选“深圳市金融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现任职人保财险深圳分公司。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