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商行新龙虎榜撕开行业新格局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5日 18时06分

2020-8-2-江苏银行- 北京-11.jp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中报披露落下帷幕,一场关乎行业格局的深度洗牌正在上演。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资产规模超越北京银行登顶,宁波银行以3.47万亿元资产规模追过上海银行,而上海银行资产增速仅2.08%的疲软表现,彻底打破了城商行传统 "北沪苏宁" 的头部格局。这场位次更迭背后,是战略选择的分野、风险管控的较量,更是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的生死竞速。

头部银行位次重构:战略执行的分野

江苏银行的登顶绝非偶然。其21.16%的资产增速背后,是对公贷款 24.36%、个人贷款9.6%的双轮驱动,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 36.76% 的爆发式增长。这种 "规模优先+场景获客" 的策略,使其在半年内实现448.64亿元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8.0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北京银行的位次滑落则折射出转型阵痛。尽管通过负债端降成本和资产端优化延缓了息差收窄,但净息差从2024年同期的1.47%降至1.31%。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二季度末,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4.8%、3.3%,增速较上年末分别小幅提升0.4、0.1pct。个人贷款中消费贷、经营贷均出现负增长,显示出传统零售业务的疲软。这种 "稳规模、调结构" 的策略虽维持了4.75万亿元资产规模,但在江苏银行的凌厉攻势下,龙头地位易主已成定局。

宁波银行的逆袭堪称教科书级案例。其对公贷款28.52%的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超高的增长更是成为核心引擎。同时,通过类政务金融业务的低风险支撑,不良率维持在0.76%的行业低位。这种 "对公引领+风险严控" 的策略,使其在上半年实现371.6亿元营收,净利润增长8.37%,成为颠覆旧秩序的最强黑马。

上海银行的掉队则暴露战略短板。0.88%的贷款增速、-6.35%的个人贷款降幅,以及27.18%的票据贴现依赖,折射出资产扩张动能的衰竭。更致命的是,1.15%的净息差远低于行业1.37%的平均水平,资产收益能力的持续弱化使其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营收与利润分化:增长动能的较量

西安银行43.7%的营收增速成为最大亮点。其利息净收入59.92%的增长,源于信贷投放的18.33%增速和存款付息率的持续压降。这种 "规模扩张+成本控制" 的组合拳,使其在西北市场走出差异化增长路径。反观贵阳银行和厦门银行,连续九个报告期的营收净利双降,暴露出区域经济依赖和资产收益能力的不足。贵阳银行12.22%的营收降幅,既受LPR下行影响,也因债券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缩水;厦门银行7.02%的营收下滑,则与债券资产公允价值下降直接相关。

净利润层面,六大银行超百亿的表现与尾部机构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杭州银行16%的净利润增速,得益于15分钟AI审批系统带来的零售效率提升。这种现象揭示出:在息差收窄的行业趋势下,唯有通过科技赋能和场景创新,才能构筑利润护城河。

资产质量分化:风险管控的试金石

兰州银行1.81%的不良率成为行业警示。其对甘肃省内基建项目的过度依赖,在公路货运量下降9.7%的背景下,关注类贷款激增98%,形成 "区域经济衰退-资产质量恶化" 的恶性循环。相比之下,江苏银行通过60%零售资源投向苏南制造业集群,构建起产融结合的风险屏障,不良率降至0.84%。这种差异印证了:区域经济结构决定资产质量底色,战略选择决定风险抵御能力。

拨备覆盖率的分化同样显著。北京银行195.74%的拨备水平,凸显其风险抵补能力的不足。而宁波银行240%的拨备覆盖率,则为其业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这种差距背后,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分野:头部银行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风险早识别,尾部机构仍依赖传统人工排查,导致风险滞后暴露。

行业变局透视:生死竞速的底层逻辑

净息差的普遍承压,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15家上市城商行的息差下行中,西安银行和齐鲁银行的逆势上行尤为瞩目。西安银行通过存款付息率的压降,净息差提升至1.86%;齐鲁银行则通过票据贴现和债券投资的结构优化,实现息差微增。这种差异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生存关键。

区域经济分化的影响愈发显著。江苏银行所在的苏南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41%的投资增速,为其提供了优质资产。这种 "区域经济-银行资产"的强关联,正在加速城商行的分化:头部银行依托优质区域实现良性循环,尾部机构深陷区域衰退难以自拔。

数字化能力的代差正在形成壁垒。宁波银行智能投顾系统带来的38次/年的单客交易频次,与厦门银行不足15%的线上交易占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客户体验,更反映在风险定价能力——杭州银行通过300余项数据的实时追踪,将消费贷不良率控制在1.8%,而一些城商行仍依赖手工核对导致不良率高企。

这场龙虎榜的重构,本质是战略执行力、风险管控力、科技驱动力的综合较量。江苏银行的崛起验证了 "规模扩张+场景获客" 的有效性,北京银行的调整折射出 "结构转型+成本控制" 的必要性,宁波银行的逆袭彰显了 "对公引领+风险严控" 的可行性,上海银行的掉队警示了 "战略滞后+创新不足" 的危险性。在利率市场化深化、区域经济分化、科技革命加速的三重挑战下,城商行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比拼,升级为战略选择、资源禀赋、执行能力的全方位较量。唯有那些能精准把握区域经济脉搏、持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银行,才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赢得未来。


相关资讯

城商行新龙虎榜撕开行业新格局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5日 18时06分

2020-8-2-江苏银行- 北京-11.jpg


中国金融网 | 汗青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中报披露落下帷幕,一场关乎行业格局的深度洗牌正在上演。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资产规模超越北京银行登顶,宁波银行以3.47万亿元资产规模追过上海银行,而上海银行资产增速仅2.08%的疲软表现,彻底打破了城商行传统 "北沪苏宁" 的头部格局。这场位次更迭背后,是战略选择的分野、风险管控的较量,更是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的生死竞速。

头部银行位次重构:战略执行的分野

江苏银行的登顶绝非偶然。其21.16%的资产增速背后,是对公贷款 24.36%、个人贷款9.6%的双轮驱动,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 36.76% 的爆发式增长。这种 "规模优先+场景获客" 的策略,使其在半年内实现448.64亿元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8.0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北京银行的位次滑落则折射出转型阵痛。尽管通过负债端降成本和资产端优化延缓了息差收窄,但净息差从2024年同期的1.47%降至1.31%。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二季度末,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4.8%、3.3%,增速较上年末分别小幅提升0.4、0.1pct。个人贷款中消费贷、经营贷均出现负增长,显示出传统零售业务的疲软。这种 "稳规模、调结构" 的策略虽维持了4.75万亿元资产规模,但在江苏银行的凌厉攻势下,龙头地位易主已成定局。

宁波银行的逆袭堪称教科书级案例。其对公贷款28.52%的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超高的增长更是成为核心引擎。同时,通过类政务金融业务的低风险支撑,不良率维持在0.76%的行业低位。这种 "对公引领+风险严控" 的策略,使其在上半年实现371.6亿元营收,净利润增长8.37%,成为颠覆旧秩序的最强黑马。

上海银行的掉队则暴露战略短板。0.88%的贷款增速、-6.35%的个人贷款降幅,以及27.18%的票据贴现依赖,折射出资产扩张动能的衰竭。更致命的是,1.15%的净息差远低于行业1.37%的平均水平,资产收益能力的持续弱化使其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营收与利润分化:增长动能的较量

西安银行43.7%的营收增速成为最大亮点。其利息净收入59.92%的增长,源于信贷投放的18.33%增速和存款付息率的持续压降。这种 "规模扩张+成本控制" 的组合拳,使其在西北市场走出差异化增长路径。反观贵阳银行和厦门银行,连续九个报告期的营收净利双降,暴露出区域经济依赖和资产收益能力的不足。贵阳银行12.22%的营收降幅,既受LPR下行影响,也因债券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缩水;厦门银行7.02%的营收下滑,则与债券资产公允价值下降直接相关。

净利润层面,六大银行超百亿的表现与尾部机构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杭州银行16%的净利润增速,得益于15分钟AI审批系统带来的零售效率提升。这种现象揭示出:在息差收窄的行业趋势下,唯有通过科技赋能和场景创新,才能构筑利润护城河。

资产质量分化:风险管控的试金石

兰州银行1.81%的不良率成为行业警示。其对甘肃省内基建项目的过度依赖,在公路货运量下降9.7%的背景下,关注类贷款激增98%,形成 "区域经济衰退-资产质量恶化" 的恶性循环。相比之下,江苏银行通过60%零售资源投向苏南制造业集群,构建起产融结合的风险屏障,不良率降至0.84%。这种差异印证了:区域经济结构决定资产质量底色,战略选择决定风险抵御能力。

拨备覆盖率的分化同样显著。北京银行195.74%的拨备水平,凸显其风险抵补能力的不足。而宁波银行240%的拨备覆盖率,则为其业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这种差距背后,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分野:头部银行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风险早识别,尾部机构仍依赖传统人工排查,导致风险滞后暴露。

行业变局透视:生死竞速的底层逻辑

净息差的普遍承压,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15家上市城商行的息差下行中,西安银行和齐鲁银行的逆势上行尤为瞩目。西安银行通过存款付息率的压降,净息差提升至1.86%;齐鲁银行则通过票据贴现和债券投资的结构优化,实现息差微增。这种差异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生存关键。

区域经济分化的影响愈发显著。江苏银行所在的苏南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41%的投资增速,为其提供了优质资产。这种 "区域经济-银行资产"的强关联,正在加速城商行的分化:头部银行依托优质区域实现良性循环,尾部机构深陷区域衰退难以自拔。

数字化能力的代差正在形成壁垒。宁波银行智能投顾系统带来的38次/年的单客交易频次,与厦门银行不足15%的线上交易占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客户体验,更反映在风险定价能力——杭州银行通过300余项数据的实时追踪,将消费贷不良率控制在1.8%,而一些城商行仍依赖手工核对导致不良率高企。

这场龙虎榜的重构,本质是战略执行力、风险管控力、科技驱动力的综合较量。江苏银行的崛起验证了 "规模扩张+场景获客" 的有效性,北京银行的调整折射出 "结构转型+成本控制" 的必要性,宁波银行的逆袭彰显了 "对公引领+风险严控" 的可行性,上海银行的掉队警示了 "战略滞后+创新不足" 的危险性。在利率市场化深化、区域经济分化、科技革命加速的三重挑战下,城商行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比拼,升级为战略选择、资源禀赋、执行能力的全方位较量。唯有那些能精准把握区域经济脉搏、持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银行,才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赢得未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