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AI战略之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7日 08时07分

数字金融-1.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金融科技浪潮中,银行业正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技术革命。招商银行 2025年中报披露的"AI First"战略与44.44亿元信息科技投入,折射出行业对大模型技术的集体押注。然而,当头部机构砸下数亿构建全栈体系,中小银行却在算力鸿沟与数据孤岛中挣扎——这场AI竞赛的胜负手,究竟藏在技术路线的选择里,还是生态协同的智慧中?

战略分化:自研、采购与生态共建的博弈

在AI战略的十字路口,银行正根据资源禀赋选择截然不同的路径。招商银行构建"云+AI+中台"全栈体系,覆盖零售、批发等核心业务,其自研的金融大模型已在120余个场景落地,这种 "端到端自建" 模式虽需巨额投入,却能形成技术壁垒。国有大行则倾向于"基建先行":工商银行 "工银智涌" 平台连接200余个场景,建设银行 "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帝国" 覆盖193个应用场景,通过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

与头部机构的重资产投入不同,中小银行更依赖外部合作。北京银行通过采购开源模型打造 "京智大脑",江苏银行接入DeepSeek实现合同质检智能化,这种"API调用模式"将初始投入压缩至百万级。但第三方方案的局限也显而易见:微众银行自研AI交换机降低70%组网成本,而中小银行采购同类设备的算力成本是大行的17倍,技术代差正在拉大。

技术困局:从 "高投入低渗透" 到 "智能体破局"

尽管行业上半年科技投入超千亿元,但AI在核心业务的渗透率仍不足5%。通用大模型与金融业特性的错位是主因:风控规则的强监管要求、业务交付边界的模糊性,天然压缩了模型应用空间。某股份行因AI营销话术隐性歧视遭重罚,凸显算法伦理风险。

破局的关键在于从 "工具思维" 转向 "智能体思维"。蚂蚁数科提出的 "感知-推理-规划-执行-进化" 闭环机制,正在重构金融AI的应用逻辑。招商银行通过 "上下文工程+知识管理+后训练" 组合拳,将大模型泛化能力与银行私域知识对齐;微众银行"AI坐席辅助" 系统使客服响应速度提升50%,证明垂直场景的深度优化比通用模型更具价值。

生死时速:战略卡位与价值验证的平衡

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行业背景下,AI投入的短期回报压力显著。招商银行虽未披露AI直接贡献的营收占比,但其上半年零售AUM增长8.7%,技术驱动的客户体验升级已显现成效。反观区域性银行,若继续观望可能丧失竞争资格——2025年中小银行AI转型被视为 "生死线",80%城商行因数据孤岛难以开展模型训练。

"先上车后买票" 的策略正在被验证。交通银行"1+1+N"框架通过千卡算力集群支撑超100个场景,其AI在反洗钱领域释放的1000人力工作量,证明效率提升可直接转化为成本节约。而那些仍在犹豫的机构,或许该听听招行首席信息官周天虹的警示:"单打独斗难以做到高水平,更可能错失机遇窗口"。

未来抉择:技术理性与生态协同的再平衡

当技术狂飙撞上现实壁垒,银行业的AI战略需要更务实的考量。毕马威报告指出,AI的真正价值在于 "无缝嵌入生态系统",这要求银行从 "技术竞争者" 转变为 "生态共建者"。招商银行联合火山引擎、通义大模型等合作伙伴,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在风控、投顾等领域的应用;邮储银行与AMC合作设立SPV处置不良资产,将AI技术嵌入资产盘活全流程,这些实践正在改写 "技术-业务" 的单向赋能逻辑。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豪赌中,银行的胜负手或许不在技术路线的选择,而在战略定力的坚守。正如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所提出的前沿洞见:多模态智能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演进,将从根本上重构金融服务的交互范式与触达维度。前者通过对文本、语音、图像等多元信息的全域解析,实现对金融需求的精准画像与动态感知;后者则依托物理载体的环境交互能力,将智能服务嵌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场景、消费场景与生活场景之中。二者的协同不仅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在时空上的桎梏,更通过 “数字孪生 - 实时交互 - 闭环服务” 的全链路重构,使金融服务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预判”、从 “线上虚拟” 延伸至 “线下实体”,最终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活动的无缝衔接,其本质是通过智能技术的跨域融合,拓宽金融服务的物理覆盖半径与场景渗透深度,为普惠金融的落地与实体经济的赋能提供全新技术基座。当招行的AI客服开始预判客户需求,当建行的智能风控将风险识别提前30天,技术的价值已悄然渗透到业务肌理。这场战争的终局,属于那些既懂技术理性,又能把握生态协同的智者。


相关资讯

银行业AI战略之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09月07日 08时07分

数字金融-1.jpg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金融科技浪潮中,银行业正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技术革命。招商银行 2025年中报披露的"AI First"战略与44.44亿元信息科技投入,折射出行业对大模型技术的集体押注。然而,当头部机构砸下数亿构建全栈体系,中小银行却在算力鸿沟与数据孤岛中挣扎——这场AI竞赛的胜负手,究竟藏在技术路线的选择里,还是生态协同的智慧中?

战略分化:自研、采购与生态共建的博弈

在AI战略的十字路口,银行正根据资源禀赋选择截然不同的路径。招商银行构建"云+AI+中台"全栈体系,覆盖零售、批发等核心业务,其自研的金融大模型已在120余个场景落地,这种 "端到端自建" 模式虽需巨额投入,却能形成技术壁垒。国有大行则倾向于"基建先行":工商银行 "工银智涌" 平台连接200余个场景,建设银行 "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帝国" 覆盖193个应用场景,通过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

与头部机构的重资产投入不同,中小银行更依赖外部合作。北京银行通过采购开源模型打造 "京智大脑",江苏银行接入DeepSeek实现合同质检智能化,这种"API调用模式"将初始投入压缩至百万级。但第三方方案的局限也显而易见:微众银行自研AI交换机降低70%组网成本,而中小银行采购同类设备的算力成本是大行的17倍,技术代差正在拉大。

技术困局:从 "高投入低渗透" 到 "智能体破局"

尽管行业上半年科技投入超千亿元,但AI在核心业务的渗透率仍不足5%。通用大模型与金融业特性的错位是主因:风控规则的强监管要求、业务交付边界的模糊性,天然压缩了模型应用空间。某股份行因AI营销话术隐性歧视遭重罚,凸显算法伦理风险。

破局的关键在于从 "工具思维" 转向 "智能体思维"。蚂蚁数科提出的 "感知-推理-规划-执行-进化" 闭环机制,正在重构金融AI的应用逻辑。招商银行通过 "上下文工程+知识管理+后训练" 组合拳,将大模型泛化能力与银行私域知识对齐;微众银行"AI坐席辅助" 系统使客服响应速度提升50%,证明垂直场景的深度优化比通用模型更具价值。

生死时速:战略卡位与价值验证的平衡

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行业背景下,AI投入的短期回报压力显著。招商银行虽未披露AI直接贡献的营收占比,但其上半年零售AUM增长8.7%,技术驱动的客户体验升级已显现成效。反观区域性银行,若继续观望可能丧失竞争资格——2025年中小银行AI转型被视为 "生死线",80%城商行因数据孤岛难以开展模型训练。

"先上车后买票" 的策略正在被验证。交通银行"1+1+N"框架通过千卡算力集群支撑超100个场景,其AI在反洗钱领域释放的1000人力工作量,证明效率提升可直接转化为成本节约。而那些仍在犹豫的机构,或许该听听招行首席信息官周天虹的警示:"单打独斗难以做到高水平,更可能错失机遇窗口"。

未来抉择:技术理性与生态协同的再平衡

当技术狂飙撞上现实壁垒,银行业的AI战略需要更务实的考量。毕马威报告指出,AI的真正价值在于 "无缝嵌入生态系统",这要求银行从 "技术竞争者" 转变为 "生态共建者"。招商银行联合火山引擎、通义大模型等合作伙伴,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在风控、投顾等领域的应用;邮储银行与AMC合作设立SPV处置不良资产,将AI技术嵌入资产盘活全流程,这些实践正在改写 "技术-业务" 的单向赋能逻辑。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豪赌中,银行的胜负手或许不在技术路线的选择,而在战略定力的坚守。正如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所提出的前沿洞见:多模态智能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演进,将从根本上重构金融服务的交互范式与触达维度。前者通过对文本、语音、图像等多元信息的全域解析,实现对金融需求的精准画像与动态感知;后者则依托物理载体的环境交互能力,将智能服务嵌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场景、消费场景与生活场景之中。二者的协同不仅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在时空上的桎梏,更通过 “数字孪生 - 实时交互 - 闭环服务” 的全链路重构,使金融服务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预判”、从 “线上虚拟” 延伸至 “线下实体”,最终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活动的无缝衔接,其本质是通过智能技术的跨域融合,拓宽金融服务的物理覆盖半径与场景渗透深度,为普惠金融的落地与实体经济的赋能提供全新技术基座。当招行的AI客服开始预判客户需求,当建行的智能风控将风险识别提前30天,技术的价值已悄然渗透到业务肌理。这场战争的终局,属于那些既懂技术理性,又能把握生态协同的智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