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发银行巨额罚单落地,贷款票据违规牵出内控隐患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9月13日 08时21分

2017-9-4-6副本 2.jpg

金透财经 | 何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对广发银行的行政处罚决定,因其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该行被处以667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李工凡、陈卉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这一处罚金额在2023年以来的银行业行政处罚中位居前列,暴露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业务扩张与合规管理之间的失衡,也为行业敲响了内控体系建设的警钟。

违规行为全景:传统业务风险与数据治理短板交织

贷款业务合规性失守。监管部门此次处罚直指广发银行贷款业务的核心风险点。从传统的 "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不到位,到资金流向监控失效,该行被查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超标、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禁止性领域等问题。这些违规行为不仅违反《商业银行法》关于贷款集中度的限制,更可能导致资金空转,加剧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此类违规操作的风险传导效应尤为显著。

票据业务成风险高发区。票据业务因其兼具支付结算与融资功能,长期以来是银行合规风险的 "重灾区"。广发银行此次被罚涉及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滚动开票虚增存款等典型违规情形。这些操作不仅虚增银行资产规模,还掩盖了真实的资产质量。例如,滚动开票可能导致银行表内资产虚增,而无贸易背景的贴现则沦为企业套利工具,一旦经济下行,此类票据的违约风险将集中暴露。

保理业务操作失范。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保理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广发银行在此领域存在应收账款确权不严、重复融资等问题。例如,若银行未严格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性,可能导致同一笔债权被多次融资,形成系统性风险。在经济增长承压期,这类操作更容易引发资金挪用,进而转化为实际信用损失。

监管数据报送合规性缺陷。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明确列入处罚事由。这反映出该行在满足日益复杂的监管统计要求方面存在短板,可能导致监管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其风险状况。例如,若贷款分类数据不准确,监管部门将难以判断银行的真实资产质量,进而影响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随着EAST系统检查的精细化,数据治理能力已成为银行合规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双罚制落地:责任追究穿透至管理层

与机构处罚同步,李工凡、陈卉两位责任人被处以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这体现了 "双罚制" 监管原则的刚性执行。从公开信息推断,两人可能分别负责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条线,其被处罚表明监管部门认定违规行为与管理层履职不到位直接相关。例如,若贷款审批流程存在漏洞,不仅经办人员需担责,审批环节的管理人员亦需承担连带责任。

这种责任追究机制释放出明确信号:金融从业人员的合规责任已从 "制度执行" 层面上升至 "管理决策" 层面。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未来高管若未能有效履行合规管理职责,不仅可能面临经济处罚,还可能被取消任职资格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此次处罚为银行业敲响警钟:合规经营绝非口号,而是需落实到每个管理节点的刚性要求。

内控缺陷剖析:快速扩张与风险管控的失衡

业务扩张与内控体系的错配。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在业务规模扩张过程中,可能过度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风险管控。例如,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若缺乏相应的风控资源投入,易导致 "三查" 流于形式。这种失衡在票据和保理业务中尤为明显——业务规模的膨胀需要更精细化的流程管理,而该行的内控体系未能同步升级。

数据治理能力滞后于监管要求。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的背后,是银行数据质量管理与系统建设的滞后。随着监管统计指标的日益细化,传统的手工填报或分散式数据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例如,若贷款分类数据需依赖人工汇总,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出现错报、漏报。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智能化的数据治理平台。

合规文化未能内化为行动自觉。尽管广发银行在回应中表示已完成整改,但从处罚事由看,其合规文化建设仍存在深层问题。例如,若员工为完成业务指标而默许违规操作,或管理层对风险隐患视而不见,说明合规要求尚未真正融入日常经营。这种文化缺失在中小银行中尤为常见,但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出现,更值得警惕。

行业警示:严监管常态下的转型契机

传统业务合规需全流程重构。此次处罚再次证明,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仍是违规高发区。银行需重建从客户准入到贷后管理的全流程监控体系,尤其要强化资金流向的实质性核查。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贷款资金的穿透式监管,或引入人工智能进行异常交易监测,均可提升风控效能。

数据治理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监管数据报送合规性要求的提升,倒逼银行加强数据治理。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系统升级,更需建立数据质量问责机制。例如,将数据报送准确率纳入绩效考核,或设立首席数据官(CDO)统筹数据管理,均是可行路径。

合规责任需落实到个人。"双罚制" 的常态化要求银行将合规责任明确到具体岗位。例如,在贷款审批环节,可实行 "谁审批、谁负责" 的终身追责制;在票据业务中,需建立前中后台分离的制衡机制。同时,通过培训与考核,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与专业能力。

整改需从 "运动式" 转向 "长效化"。广发银行虽已完成整改,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例如,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与压力测试,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此外,需将整改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发生。

在合规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

广发银行的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因类似违规行为受罚,显示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合规性的检查力度持续加大。在金融监管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业务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合规为代价。唯有构建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将合规要求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才能在严监管环境下行稳致远。对于广发银行而言,此次处罚既是惩戒,更是转型的起点——如何从 "被动整改" 转向 "主动合规",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轨迹。而对整个银行业来说,这一事件再次印证: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合规经营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


相关资讯

广发银行巨额罚单落地,贷款票据违规牵出内控隐患

来源:金透财经   2025年09月13日 08时21分

2017-9-4-6副本 2.jpg

金透财经 | 何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对广发银行的行政处罚决定,因其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该行被处以667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李工凡、陈卉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这一处罚金额在2023年以来的银行业行政处罚中位居前列,暴露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业务扩张与合规管理之间的失衡,也为行业敲响了内控体系建设的警钟。

违规行为全景:传统业务风险与数据治理短板交织

贷款业务合规性失守。监管部门此次处罚直指广发银行贷款业务的核心风险点。从传统的 "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不到位,到资金流向监控失效,该行被查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超标、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禁止性领域等问题。这些违规行为不仅违反《商业银行法》关于贷款集中度的限制,更可能导致资金空转,加剧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此类违规操作的风险传导效应尤为显著。

票据业务成风险高发区。票据业务因其兼具支付结算与融资功能,长期以来是银行合规风险的 "重灾区"。广发银行此次被罚涉及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滚动开票虚增存款等典型违规情形。这些操作不仅虚增银行资产规模,还掩盖了真实的资产质量。例如,滚动开票可能导致银行表内资产虚增,而无贸易背景的贴现则沦为企业套利工具,一旦经济下行,此类票据的违约风险将集中暴露。

保理业务操作失范。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保理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广发银行在此领域存在应收账款确权不严、重复融资等问题。例如,若银行未严格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性,可能导致同一笔债权被多次融资,形成系统性风险。在经济增长承压期,这类操作更容易引发资金挪用,进而转化为实际信用损失。

监管数据报送合规性缺陷。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明确列入处罚事由。这反映出该行在满足日益复杂的监管统计要求方面存在短板,可能导致监管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其风险状况。例如,若贷款分类数据不准确,监管部门将难以判断银行的真实资产质量,进而影响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随着EAST系统检查的精细化,数据治理能力已成为银行合规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双罚制落地:责任追究穿透至管理层

与机构处罚同步,李工凡、陈卉两位责任人被处以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这体现了 "双罚制" 监管原则的刚性执行。从公开信息推断,两人可能分别负责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条线,其被处罚表明监管部门认定违规行为与管理层履职不到位直接相关。例如,若贷款审批流程存在漏洞,不仅经办人员需担责,审批环节的管理人员亦需承担连带责任。

这种责任追究机制释放出明确信号:金融从业人员的合规责任已从 "制度执行" 层面上升至 "管理决策" 层面。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未来高管若未能有效履行合规管理职责,不仅可能面临经济处罚,还可能被取消任职资格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此次处罚为银行业敲响警钟:合规经营绝非口号,而是需落实到每个管理节点的刚性要求。

内控缺陷剖析:快速扩张与风险管控的失衡

业务扩张与内控体系的错配。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在业务规模扩张过程中,可能过度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风险管控。例如,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若缺乏相应的风控资源投入,易导致 "三查" 流于形式。这种失衡在票据和保理业务中尤为明显——业务规模的膨胀需要更精细化的流程管理,而该行的内控体系未能同步升级。

数据治理能力滞后于监管要求。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的背后,是银行数据质量管理与系统建设的滞后。随着监管统计指标的日益细化,传统的手工填报或分散式数据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例如,若贷款分类数据需依赖人工汇总,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出现错报、漏报。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智能化的数据治理平台。

合规文化未能内化为行动自觉。尽管广发银行在回应中表示已完成整改,但从处罚事由看,其合规文化建设仍存在深层问题。例如,若员工为完成业务指标而默许违规操作,或管理层对风险隐患视而不见,说明合规要求尚未真正融入日常经营。这种文化缺失在中小银行中尤为常见,但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出现,更值得警惕。

行业警示:严监管常态下的转型契机

传统业务合规需全流程重构。此次处罚再次证明,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仍是违规高发区。银行需重建从客户准入到贷后管理的全流程监控体系,尤其要强化资金流向的实质性核查。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贷款资金的穿透式监管,或引入人工智能进行异常交易监测,均可提升风控效能。

数据治理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监管数据报送合规性要求的提升,倒逼银行加强数据治理。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系统升级,更需建立数据质量问责机制。例如,将数据报送准确率纳入绩效考核,或设立首席数据官(CDO)统筹数据管理,均是可行路径。

合规责任需落实到个人。"双罚制" 的常态化要求银行将合规责任明确到具体岗位。例如,在贷款审批环节,可实行 "谁审批、谁负责" 的终身追责制;在票据业务中,需建立前中后台分离的制衡机制。同时,通过培训与考核,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与专业能力。

整改需从 "运动式" 转向 "长效化"。广发银行虽已完成整改,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例如,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与压力测试,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此外,需将整改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发生。

在合规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

广发银行的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因类似违规行为受罚,显示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合规性的检查力度持续加大。在金融监管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业务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合规为代价。唯有构建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将合规要求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才能在严监管环境下行稳致远。对于广发银行而言,此次处罚既是惩戒,更是转型的起点——如何从 "被动整改" 转向 "主动合规",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轨迹。而对整个银行业来说,这一事件再次印证: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合规经营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