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小学生何曼琳《南极家园》成首幅亮相南极的少年画作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10月25日 08时56分

1.jpg

当地时间 2025年10月23日,南乔治亚群岛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 —— 纪念中国南极考察 40 周年暨 66 度探险游轮 “海神号” 首航南极、微摄南极世界摄影大典的参与者。在这片被冰雪覆盖、企鹅成群的土地上,一幅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何曼琳的作品《南极家园》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跨越了千山万水,从中国北京来到南极,更成为首位在南极亮相的小学生绘画作品 ,开启了一场独特的 “南极对话”。


背后故事:出发前两小时的环保期许


这幅作品的诞生充满了故事。原来,何曼琳是在爸爸何世红前往首都机场前2小时完成《南极家园》创作的 。在这紧张的时间里,她全神贯注,用画笔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南极。她希望爸爸能带着这幅画与南极企鹅同框,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人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地球上动物多样性、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纯真认知和深深的责任感。何曼琳或许没有长篇大论的环保理论,但她用画笔展现出的画面,却是对环保最真挚的呼吁。她明白,南极的企鹅和它们的家园,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这些可爱的生灵。


《南极家园》南极获高评,跨域力量共证少年环保初心


10月23日,南极南乔治亚群岛的 “海神号” 邮轮上,一场跨越学术、艺术与公益的珍贵互动温情上演——2007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约翰・E・海(John E. Hay)教授携夫人海伦・亨利(Helen Henry),为北京小学生何曼琳的画作《南极家园》签名致意,并与画作守护者、何曼琳父亲何世红(右)一起合影,用权威认可为这幅承载少年环保初心的作品赋予更深重的意义。

3.jpg

约翰・E・海教授夫妇在细细欣赏《南极家园》后,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画作以孩童特有的纯粹视角,将 “守护南极生态、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具象化,既充满艺术感染力,更传递出跨越年龄与国界的环保共识。现场,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66 度探险邮轮创始合伙人陶永亮,湖南广播电视台吕雁共同见证了这一兼具纪念性与影响力的时刻,镜头定格下诺奖力量、艺术情怀与公益初心交融的珍贵画面,也让《南极家园》从少年的美好期许,成为联结全球环保力量的情感纽带。

2-中国南极长城站原站长许宁(右二)和夫人(右一)、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左二)、野生动物摄影家苏勇亮(左一)、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国家摄影主席何世红在海神号上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亮相。.jpg

10月23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原站长许宁(右二)和夫人(右一)、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左二)、野生动物摄影家苏勇亮(左一)、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国家摄影主席何世红在海神号上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亮相。

海神号船长Nino RADIC(尼诺·拉迪奇)先生(左)与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合影。.jpg

10月23日,海神号船长Nino RADIC(尼诺·拉迪奇)先生(左)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在南极亮相。马里奥 摄


引发全球小学生探索南极知识的热潮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在南极亮相,这一事件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小学生对南极知识展开探索。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这一消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迅速传向全球各地的校园。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了关于南极的主题课程、讨论活动。孩子们对南极的好奇被充分激发,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南极的地理风貌,想知道为什么那里会有厚厚的冰川,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冰架和冰山;他们也对南极的海洋生态充满兴趣,好奇在冰冷的海水中,那些奇特的海洋生物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


以往也有许多科普活动,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比如一些天文科普活动,通过展示浩瀚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奇妙的天文现象,让孩子们对宇宙充满向往,不少孩子因此爱上了天文学,课余时间常常阅读相关书籍,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何曼琳作品的这次亮相,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南极不再是孩子们眼中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艺术与科普融合:独特的教育意义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不只是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它更是艺术与科普融合的杰出范例 。在传统的科普教育中,往往以文字讲解、图片展示或者视频播放为主,这些方式虽然能传递知识,但难以像艺术作品那样直击人心。而《南极家园》打破了这种常规,它以绘画艺术为载体,将南极的神秘、企鹅的可爱以及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 。当孩子们看到这幅画时,首先被吸引的是画面中充满童趣的企鹅形象,它们憨态可掬,或站立,或嬉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南极动物的独特魅力 。接着,在对画作的欣赏和解读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了解到南极的生态环境,为什么企鹅会生活在那里,它们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等科学知识。


艺术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它能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立体。就像许多科普绘本,通过精美的插画、有趣的故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述得生动有趣 。在《神奇火车之南极大冒险》这本漫画书中,作者把南极的冰川形成、极光原理等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冒险故事里,孩子们在跟随主角冒险的过程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也有着类似的效果,它让孩子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南极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种艺术与科普的融合,为科普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未来可期:从小培养,守护共同家园


何曼琳作品在南极的亮相,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事件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发了全球小学生对南极知识的探索热情,更在于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未来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引领着这些孩子们在保护地球环境、探索科学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资讯

北京小学生何曼琳《南极家园》成首幅亮相南极的少年画作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5年10月25日 08时56分

1.jpg

当地时间 2025年10月23日,南乔治亚群岛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 —— 纪念中国南极考察 40 周年暨 66 度探险游轮 “海神号” 首航南极、微摄南极世界摄影大典的参与者。在这片被冰雪覆盖、企鹅成群的土地上,一幅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何曼琳的作品《南极家园》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跨越了千山万水,从中国北京来到南极,更成为首位在南极亮相的小学生绘画作品 ,开启了一场独特的 “南极对话”。


背后故事:出发前两小时的环保期许


这幅作品的诞生充满了故事。原来,何曼琳是在爸爸何世红前往首都机场前2小时完成《南极家园》创作的 。在这紧张的时间里,她全神贯注,用画笔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南极。她希望爸爸能带着这幅画与南极企鹅同框,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人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地球上动物多样性、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纯真认知和深深的责任感。何曼琳或许没有长篇大论的环保理论,但她用画笔展现出的画面,却是对环保最真挚的呼吁。她明白,南极的企鹅和它们的家园,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这些可爱的生灵。


《南极家园》南极获高评,跨域力量共证少年环保初心


10月23日,南极南乔治亚群岛的 “海神号” 邮轮上,一场跨越学术、艺术与公益的珍贵互动温情上演——2007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约翰・E・海(John E. Hay)教授携夫人海伦・亨利(Helen Henry),为北京小学生何曼琳的画作《南极家园》签名致意,并与画作守护者、何曼琳父亲何世红(右)一起合影,用权威认可为这幅承载少年环保初心的作品赋予更深重的意义。

3.jpg

约翰・E・海教授夫妇在细细欣赏《南极家园》后,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画作以孩童特有的纯粹视角,将 “守护南极生态、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具象化,既充满艺术感染力,更传递出跨越年龄与国界的环保共识。现场,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66 度探险邮轮创始合伙人陶永亮,湖南广播电视台吕雁共同见证了这一兼具纪念性与影响力的时刻,镜头定格下诺奖力量、艺术情怀与公益初心交融的珍贵画面,也让《南极家园》从少年的美好期许,成为联结全球环保力量的情感纽带。

2-中国南极长城站原站长许宁(右二)和夫人(右一)、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左二)、野生动物摄影家苏勇亮(左一)、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国家摄影主席何世红在海神号上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亮相。.jpg

10月23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原站长许宁(右二)和夫人(右一)、中国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安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国和(左二)、野生动物摄影家苏勇亮(左一)、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国家摄影主席何世红在海神号上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亮相。

海神号船长Nino RADIC(尼诺·拉迪奇)先生(左)与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合影。.jpg

10月23日,海神号船长Nino RADIC(尼诺·拉迪奇)先生(左)祝贺何曼琳作品《南极家园》在南极亮相。马里奥 摄


引发全球小学生探索南极知识的热潮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在南极亮相,这一事件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小学生对南极知识展开探索。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这一消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迅速传向全球各地的校园。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了关于南极的主题课程、讨论活动。孩子们对南极的好奇被充分激发,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南极的地理风貌,想知道为什么那里会有厚厚的冰川,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冰架和冰山;他们也对南极的海洋生态充满兴趣,好奇在冰冷的海水中,那些奇特的海洋生物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


以往也有许多科普活动,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比如一些天文科普活动,通过展示浩瀚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奇妙的天文现象,让孩子们对宇宙充满向往,不少孩子因此爱上了天文学,课余时间常常阅读相关书籍,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何曼琳作品的这次亮相,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南极不再是孩子们眼中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艺术与科普融合:独特的教育意义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不只是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它更是艺术与科普融合的杰出范例 。在传统的科普教育中,往往以文字讲解、图片展示或者视频播放为主,这些方式虽然能传递知识,但难以像艺术作品那样直击人心。而《南极家园》打破了这种常规,它以绘画艺术为载体,将南极的神秘、企鹅的可爱以及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 。当孩子们看到这幅画时,首先被吸引的是画面中充满童趣的企鹅形象,它们憨态可掬,或站立,或嬉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南极动物的独特魅力 。接着,在对画作的欣赏和解读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了解到南极的生态环境,为什么企鹅会生活在那里,它们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等科学知识。


艺术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它能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立体。就像许多科普绘本,通过精美的插画、有趣的故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述得生动有趣 。在《神奇火车之南极大冒险》这本漫画书中,作者把南极的冰川形成、极光原理等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冒险故事里,孩子们在跟随主角冒险的过程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何曼琳的《南极家园》也有着类似的效果,它让孩子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南极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种艺术与科普的融合,为科普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未来可期:从小培养,守护共同家园


何曼琳作品在南极的亮相,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事件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发了全球小学生对南极知识的探索热情,更在于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未来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引领着这些孩子们在保护地球环境、探索科学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