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最火摄影师爆红了|中国飞行摄影第一人诺敏・何的旷野传奇
2025年6月7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成为中国航空摄影界的焦点 —— 著名摄影家诺敏·何飞行摄影20周年观摩暨座谈会在此举行。作为中国自驾飞机航拍摄影第一人、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诺敏何以20年如一日的空中逐梦,将内蒙古的草原、大漠、河湖定格为流动的光影史诗,被誉为用机翼书写山河的草原雄鹰。
云荣布扎木苏、包满达、罗辑、李国和、何世红、乌拉汗、额博、臧志君、刘国旗、敖其尔、张放、张峻、张智峰、沈超英、吴运生、高雪峰、彭晓明、哈斯巴更、范玫子、宋和平、王万昌、阿彦、薛晓先教授等政府官员、摄影界名流、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诺敏何航空摄影20周年庆典活动。
生于呼和浩特、长于科尔沁草原的诺敏·何,血液中流淌着对广袤天地的热爱。1959年出生的他,早年以电视导演身份崭露头角,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毅然放弃稳定事业,赴北京学习飞行驾驶,成为中国首批掌握轻型飞机驾驶技术的摄影家。2005年,他在和林格尔建立航空摄影基地,开启了 “左手握杆、右手持镜的独特创作生涯。
二十年间,他驾驶过三种型号飞机,飞行足迹覆盖内蒙古100多个旗县,东至大兴安岭、西至巴丹吉林沙漠,累计航拍十几万幅照片。为捕捉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的冰雪奇观,他曾在零下 20℃的严寒中铲出两米宽的临时跑道;为记录额济纳胡杨林的秋韵,他驾机在4000公尺高空穿越沙尘暴。这种以天为纸、以机为笔的创作方式,不仅需要高超的飞行技术,更需直面极端天气的勇气。
当诺敏·何的飞机在和林格尔上空拉出五彩烟带,机翼下的内蒙古正经历着绿色转型的时代变革。20年来,他从单人飞行的拓荒者,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领路人,培养了12名专业航空摄影师,发起成立内蒙古通用航空摄影协会。如今,年逾六旬的他仍计划启动航拍中国北疆项目,用镜头记录从呼伦贝尔到额济纳的2000公里生态走廊。
草原给了我翅膀的想象,天空教会我敬畏的尺度。这位草原雄鹰的话语,折射出中国航空摄影的精神内核:当技术的翅膀托起艺术的重量,镜头里的山河不仅是自然的镜像,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从和林格尔起飞的,不仅是一架轻型飞机,更是一代人以天空为舞台的文化远征。
诺敏·何的20年飞行摄影,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尺度的哲学实践在人与天的垂直距离中,寻找文明与自然的水平对话。他的镜头既展现了内蒙古的地理纵深,更揭示了现代性进程中边疆地区的文化张力。这种将个体梦想嵌入地域叙事的创作路径,为中国纪实摄影提供了高空视角的新范式。当无人机让航拍变得触手可及,他的载人飞行反而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在技术速朽的时代,唯有对土地的深情凝视,才能成就跨越时空的影像史诗。
诺敏·何航拍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