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名家看名家|马汉跃山水画的生命定律
何世红/文
山水本是天地自然的骨相,而在马汉跃的笔墨世界里,山石有了呼吸,云泉含着脉动,一纸丹青成为自然生命与人文精神对话的永恒场域。他的山水画突破了技法的桎梏,在笔墨浓淡、丘壑开合间,暗合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定律 —— 那是传统与现代的基因重组,是南北风骨的气血交融,是诗心与画境的灵魂共振。
笔墨为骨:刚柔相济的生命肌理
马汉跃的笔墨语言,是山水生命最直接的呈现。他深谙 "骨法用笔" 的古训,却不困于一家之法。笔下线条如老松蟠曲,既有北派山水的雄健刚猛,如《九鼎莲花》中陡峭山峦的勾勒,笔力扛鼎,似能听见石质崩裂的脆响;又融入南派山水的舒展空灵,《青山为邻翠连天》里的云霭用淡墨层层晕染,笔锋轻转处,云雾便有了流动的韵律,仿佛能嗅到湿润的草木气息。这种刚柔相济的笔墨,恰如生命体中的筋骨与血脉,互为支撑又彼此滋养。
他对墨法的驾驭更见生命智慧。浓墨处如老柏覆霜,厚重得能承载千年岁月;淡墨处似晨烟漫谷,轻盈得可随风入画。枯笔飞白时,留有山石风化的斑驳肌理,像老者脸上的皱纹诉说着沧桑;泼墨晕染处,又显露出草木萌发的润朗生机,如春雨初歇后的新绿破土。这种 "墨分五色" 的变化,不是技巧的炫示,而是对自然生命从枯荣到盛衰的精准摹写 —— 正如天地间没有永恒的枯寂,也没有不变的繁盛,笔墨的浓淡转换,正是生命循环的隐喻。
丘壑为境:开合有度的生命格局
在马汉跃的山水构图中,丘壑的开合藏露间,藏着生命场域的运行法则。他的大幅作品如《日出尼山》,山峦层叠如波涛起伏,主峰巍峨如华盖擎天,次峰拱卫似群臣朝贺,开合之间暗合 "太极生两仪" 的宇宙秩序。前景的苍松扎根岩隙,中景的村落炊烟袅袅,远景的云海浩渺无际,从精微到宏阔,恰似生命从个体到群体的延展,每一处细节都在整体格局中获得存在的意义。
而小品之作更见匠心。尺幅之间,或取一涧清泉,或绘半壁危岩,看似截取了山水的片段,实则是生命场景的微观聚焦。一块孤石旁必有几株劲草,暗示着绝境中的生机;一汪浅潭上总浮着几片落叶,隐喻着时序的流转。这种 "小中见大" 的布局,如同细胞中藏着整个生命体的密码,在有限的空间里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可能。他的丘壑从不刻意求奇,却在寻常山水间见出生命的韧性 —— 正如山不必皆为五岳,水不必尽是江河,平凡处的坚守与生长,恰是生命最本真的姿态。
诗画为魂:意与境偕的生命觉醒
马汉跃的山水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摹写,而是诗心与画境交融的生命觉醒。作为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他笔下的山水始终回荡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韵律。《论画诗一百首》中 "笔落青山生古韵,墨融碧水漾新声" 的句子,恰是他创作状态的写照 —— 当他在《日出尼山》中以朱砂点染朝阳时,笔端不仅有色彩的明暗,更有 "东方红透千山晓" 的诗意震颤;当他在《青山为邻翠连天》中勾勒竹篱茅舍时,墨痕里不仅有物象的轮廓,更含着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的人文温度。
这种诗画共生的境界,让山水超越了地理的限定,成为精神生命的栖息地。画中的山路总是蜿蜒向上,似在隐喻人生修行的攀登;流泉必然奔涌向前,暗合着生命不息的追求;而空亭孤坐的老者,不是具象的人物,而是每个观画者内心的镜像 —— 在山水间安顿自我,在静默中与天地对话。正如他在画作中反复出现的留白,那不是未完成的空白,而是生命中最珍贵的 "余韵",让观者得以在虚实之间,安放自己的精神回响。
古今为脉:承变相生的生命基因
马汉跃的山水生命,更在于传统基因与现代精神的创造性融合。他曾系统研习范宽的雄峻、龚贤的沉郁、石涛的纵逸,却不做古法的 "传声筒"。在《九鼎莲花》中,可见宋人丘壑的严谨法度,却以现代构成感重构了山石的块面关系,如生命体的基因重组,既保留着传统的 "血脉记忆",又生出崭新的 "当代容颜"。这种 "师古而不泥古" 的智慧,恰如生命的进化 —— 唯有继承本源的力量,才能在变异中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他将西方绘画的光影意识融入水墨,却不破坏东方美学的空灵。《青山为邻翠连天》中,远山受光处用淡赭石轻扫,背光处则以花青晕染,这种微妙的色彩变化,让山峦有了呼吸般的明暗节奏,却始终保持着 "计白当黑" 的东方意境。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对话,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生命对不同养分的兼容并蓄 —— 正如天地从不拒绝任何一缕阳光,真正的艺术生命,亦能在多元碰撞中获得更丰沛的能量。
站在马汉跃的山水画前,观者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的生命震颤。那不是技法的炫技,也不是意境的堆砌,而是一位艺术家以笔墨为手术刀,解剖自然与人文的生命密码后,呈现出的宇宙通则:刚柔相济方得长久,开合有度方能生生不息,承古萌新才是永恒的生命节律。他的山水,早已不是对自然的摹写,而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回答 —— 在笔墨与丘壑的轮回中,我们终将读懂:所谓永恒,不过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丹青中继续生长。
马汉跃的山水画,以笔墨为基因链,以南北气象为双螺旋,以千年文脉为信息库,在当代意识的催化下,完成了其独特艺术生命的编码。这套“生命定律”,是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的活力法则,是文化自信在个体创作中的璀璨结晶,更是中华美学精神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有力明证。他的画境,便是这一定律运行其间所绽放出的永恒山水。
何世红简介
中国金融家与企业家七大洲问计低碳经济行动发起人,中国金融网、人民币杂志、国家摄影、艺术品金融、微摄、金融画院创始人。
现任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名医大典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
2009年—2011年率领“中国金融家与企业家七大洲低碳经济行”行动组走遍七大洲,将低碳经济的理念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同时带回了近十万张珍贵的低碳环保图片,被国际社会誉为“一个中国公民给世界的低碳长征”。9次登陆北极,6次登陆南极大陆,11年连续在非洲拍摄。在中外金融界和摄影界,他被公认为“在金融界最懂摄影,在摄影界最懂金融”的人。他积极倡导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责任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行动。
2011年担任低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执行主席。
2014年担任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组织执行主席。
2012年4月获得"达盖尔奖"。
2015年7月荣登全球华人榜。
2016年5月在联合国总部被世界联盟(One World for Life)授予全球最高荣誉大绶勋章。
2017年12月与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冬奥会主席海博格先生共同担任世界摄影(旅游)组织国际委员会联席主席、世界摄影(旅游)大会国际委员会执行主席。
主要展览
2013年5月1日-2014年9月30日,“七大洲低碳行”作品在北京地铁沿线全线展出,创造了全球摄影作品展每日1000万人次浏览的世界记录。
2015年6月20日-27日,“七大洲低碳行”作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
2015年7月20日-8月20日,“七大洲低碳行”作品在北京15国驻华使馆展出。
2015年9月20日-27日,“七大洲低碳行”作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总部展出。
主要著作
区域经济类:《未来西北》(甘肃人民出版社,被公认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第一部战略性著作)、《战略西北》、《创新西北》、《超越西北》;
金融类:《金融中国》系列丛书(中信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经济出版社)、《中国金融大典》、《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新模式》、《塑造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马汉跃山水画作品欣赏
马汉跃简介
马汉跃,斋号借山堂。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艺术品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新经济法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首届访问学者,国家民族画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华北科技学院名誉教授,英联邦北京协会特邀艺术顾问。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历任《文艺报》中国书画博览专刊主编、《中国书画博览》杂志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等。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礼堂、民族文化宫、81美术馆等国内重要场所及美国、意大利、阿根廷、日本、韩国、加纳等国家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及大型机构收藏,先后赴欧美亚非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采风写生,进行展览和学术交流。曾获龙文化金奖、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奖等。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国务院《经济要参》等重要内参特发专稿予以介绍。
出版有长篇小说《多尔衮》《你是我的宝贝》、艺术文集《如是我闻一一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访谈录》、散文集《倾听》《赠你一朵春》、散文诗集《永远的红果树》《不沉的舟》、诗集《蔷薇集》《马汉跃抒情诗选》(中英对照)《论画诗一百首》、山水画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马汉跃作品精选》《借山问道一一当代美术名家作品集·马汉跃卷》《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一一马汉跃》(大红袍)等文学、美术、书法著作三十余种。
众家评说
马汉跃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勤奋的绘画艺术家,经常应邀在世界各地展示他的艺术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我意识到他用自己创新的绘画理念和笔触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这种独创性强烈地影响了我,也使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马先生热衷于东西方艺术交流,并不断向西方艺术界宣传中国山水画。这种交流丰富了他的表达技巧,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加强了他的个人风格。我相信他取得的成就表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东西方国际艺术大使。
——丁绍光(著名旅美艺术家、重彩画大师)
马汉跃先生的山水,奇逸幽深中意象迭出,气势磅礴下韵味悠长,清灿多姿却自然天成。其构图多变,时而简洁精妙,时而雄奇开阔,时而缜密细致。笔墨浓淡有致,时有龙蛇之势,墨淡而趣足,精妙绝伦。色调明快亮丽,和谐雅致,让人顿生云开月朗、清气袭人之感。
马汉跃笔下的山,无论是雄伟险峻的山重岭复,抑或是雄浑秀丽的千山万壑,再或是苍苔万点的明媚春山,甚至仅仅是秀逸清俊的青山一脉,洋洋洒洒的瀑布飞流,无一不是以创造性的笔墨语言表达自己对当世的人文关怀,无一不渗透着田园诗意与心灵意象的深沉交融,无一不以天衣无缝般的对接,呈现给读者一种自由挥洒的清新意境。马先生本人优雅从容、淡泊澄澈的内心世界,典雅含蓄、恬淡温润的人文情怀,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也依稀于点染勾皴间跃然纸上。
马汉跃画中的水,以平和舒展的笔墨,流淌出秀润空灵,澄明如镜,潺湲不绝的自然美境;以率性雅致的形态,描绘了沙澹无际,远山缈烟,水动烟浮的生动气韵;以恣意挥洒的心境,诠释了多年来亲近自然、对山川万物的独特理解与热爱。细品其画作中的水,有时令人想起“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清澈,有时把你带入“清江一曲抱村树”的新奇,有时展现出“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气。而这种创作境界的形成,源自于马先生对笔墨功夫持之以恒的极致磨炼,源自于他对万里河山翻山渡水的上下求索,源自于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锲而不舍,更源自于他学贯古今鉴往知来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我和马汉跃先生相识有年。在我的印象里,马先生既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山水画家, 也是一位知名的中国书法家。众所周知,中国画创作是极其讲究“以书入画”的,中国历史上的大画家基本上都是能书善画的。细品马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作,就能发现他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坛自宋元以来的“书画同源”的传统,他以援书入画的方式将他对山川大河、坡石树木的感悟和理解用雄强独到的中国书法笔墨线条完美地表现出来,赋予其笔下的山水景物一种已超越物外的内在精神。马先生的创作不但善于撷取传统笔墨精华,也善于从古人的“笔意”中寻求新的表现方法,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线条、构图和设色的绘画语言,充满着时代精神。马先生的山水画画雅格高,其兼顾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笔墨表达方式已为中西方的艺术界所广泛欣赏和接受。
——王镛(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马汉跃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杰出山水画家。虽然他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已经成功奠定了实力派中青年大画家的地位,但他仍潜心丹青,上下求索,笔耕不辍,近年来更是持续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画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核心期刊《国画家》杂志于2017年第4期隆重刊发了马先生的山水画专题并登载了马先生近年来创作的多幅重要画作,集中全面地展示了马先生近年来不断精进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画坛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是中国 艺术界对马先生艺无止境追求的肯定,也是对马先生卓越画艺的肯定。
——张晓凌(欧洲科学艺术院院士、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通过赏析马汉跃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作,我发现马先生的笔墨语言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他追摹传统但不落窠臼,他紧貼时代却又能体现传统的意境。他的山水画将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完美的统一,他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表现出画家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和气势。尤其当他运用他独创的“太极皴法”挥洒自如地皴擦点染他的山水画作时,他的笔墨艺术竟可达到“浑厚圆融”、“气韵生动”的境界。正是凭着马汉跃先生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出新,才使他成为了当今中国山水画坛有杰出创造力的丹靑写手和同时代画家中的翘楚。
——包立民(《文艺报》编审、副主任)
马汉跃先生的山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先生擅长将他非凡的绘画技巧与审美追求相结合。他的笔法可以自由地帮助他将哲学思维转化为艺术表现。他的绘画风格、构图和色彩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功继承,也反映了当代精神和品味。所有这些都奠定了马汉跃在当前中国山水画舞台上的崇高地位,并使他在其他画家中脱颖而出。
—— 曹俊(著名艺术家、美国纽约拿苏郡艺术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共同主席)
我与马汉跃先生早就相识,他是一位活跃而领先的中国山水画画家。他的艺术作品通常可以在重要的艺术展览中看到。我喜欢马汉跃先生的画,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好看,而且传达了哲学思想和他个人独有的想法。他有自己的笔墨语言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能吸引你的目光和心灵。在我看来,马汉跃的绘画艺术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互动的最佳名片。
—— 温琴佐·桑弗(意大利艺术中心主席、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
我是在2016年9月参加加州2016印象国际艺术论坛暨展览时认识马汉跃先生的,他的山水画以细腻的线条和强烈的质感描绘了自然山水的壮丽。他善于将笔墨技法巧妙地运用于山水作品中,将诗意与心象融为一体。我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马先生非常积极地参与中西艺术团体之间的艺术活动,他知道如何在与西方艺术家的互动中令人信服地传播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独特性。众所周知,他是一位杰出而有影响力的中国山水画家。
——加里·布科夫尼克(美国著名水彩画家)
集作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马汉跃多才多艺。他先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师从沈鹏、龙瑞诸先生。他的山水画创作与思考深受李可染、黄宾虹先生的影响,李可染的浓重浑厚、深邃茂密、光墨变幻,黄宾虹的疏淡清逸、纵横奇峭、含混无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山水画创作。
每成一作,必求精神饱满,意涵隽永,如《卧听龙吟》《秋山高远》《山光秋色》等作品,“以书入画”,强调用笔变化,朴拙苍莽,通过点线疏密的对比,以及墨色浓淡的对比,大面积的空白与墨色深入的对比,使得画面丰富,阴阳虚实相济。也许是生在大山、长在湖畔的缘故,马汉跃从小酷爱大自然,对雄奇壮阔的祖国河山有一种偏爱到近乎神圣的情愫。与山为邻,与水相伴,朝迎日出,暮送夕照的田园生活,不仅孕育了马汉跃的“山水情结”,而且给了他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的眼睛、一颗勤于捕捉美感的心灵,成为他一生中最早的艺术启蒙。大山的奇松异石云海、大山的苍劲伟岸壮丽、大山的精气秀气灵气,一直是他笔下反复探索描绘的主题。马汉跃常不辞艰辛地在崇山峻岭中寻幽探微,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发现和表现造化与心源交融的“内美”。他牢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无论是云海松涛的秀美黄山,还是壁立千仞的巍巍太行;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还是桃红柳绿的烟雨江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所作之画峰峦浑厚,笔墨雄奇,峭拔劲硬,气势逼人。知草木之性情,得山川之灵气。
他的写生不是写实,他的写意不是描摹,笔随心运,意随笔转,既求实体感,又造虚拟美,使整个画面透露出蓊郁灵动之气与清新飘逸之风。他的《东山即景》《春山写意》《幽谷鸣泉》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行笔大度,意趣天成,道尽了山水清音。在他看来,山水形象是化自然素材为胸中意境的结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泉落青山外》《溪山叠翠》《唐人诗意图》等,以意象绵密雄伟的山石、林木的重重叠叠的组合,展示磅礴与阔大的气势。所画山体以笔见长,以墨取胜,顺势皴擦,疏密相间,层层积染,层层见笔,间或错落变化。满构图的画面看似密不透风,却苍苍郁郁,其中有烟岚浮动,有瀑泉直下,有水光波动,拉开了前后距离,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饶有神韵。画“胸中山水”,抒“心中逸气”。马汉跃画中的景象不是哪座大山的再现,也不是哪条江河的描摹,却有太行的雄肆、华山的险峻、黄山的神奇、峨眉的灵秀、武夷的妩媚。那蓊郁苍翠的云壑山涧,那韶秀幽深的茂林鸣泉,那墨彩流溢的田园风光,那旖旎典雅的山野景象……完全出于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然大美的颂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和禅宗思想,给马汉跃先生提供了心灵归依、精神寄托和艺术灵感。《山林絮语》《春江水暖》《十万峰山》都是极为简洁的构图,极为简洁的笔墨,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内心世界:清净、优雅、澄明、从容、灵动的情怀。而《江上清风》《松壑凝翠》《我见青山多妩媚》等画作,平和自然,典雅含蓄,恬淡温婉,充满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意趣。
马汉跃的山水画多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却少见人物。然而那杳无人迹的高山大壑已经人格化了,大美的景象与崇高的精神已融为一体。
——李炜(《农民日报》副总编辑)
马汉跃先生是当代中国新经典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作为这一领域辛勤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已走出了踔厉风发独为我有的艺术之路,他的画卷里深蕴传统艺术真谛又蓬发着勃勃时代气息,且以个性鲜明令人神往的豪迈神韵惊艳世人。他的书法,立足传统,直溯秦汉,而以充沛感情行笔布局,彻底背离了馆阁的桎梏,笔势放达,情韵逼人。他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墨彩相映,置景布白,皆成妙境,可谓生机勃发,气象万千。
———邵琦(阿特网总编辑)
马汉跃的山水画作品,虽然题材和内核属于传统,但绘画语言和精神指向性却是典型的当代艺术的风格。举凡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画法与风格,在他的手中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几十年的手摹心追,终于使马汉跃画笔的表现技巧越来越娴熟,钩勒、点厾、点染、泼墨等各类技法样样精通,然而,这一切又都被他化为己有,被他融化包孕从而脱胎换骨:笔触的节奏自由流畅,水墨滋润鲜亮,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点的作品风格并茧化出了水到渠成的时代新意。相较于同时代的中国山水画画家,马汉跃这些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现代语境下的表达张力和表现技法并彰显出中国画艺术在时代变迁大背景下的包容扩张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独特创造魅力。
—— 林煜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从马汉跃的山水画中看到“仁者乐山”的精神状态,看到了魏晋以来山水画那份古典精神的血脉及融入到当代人生活禅意的表述和对生命、对情感的文化思考。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马先生的创作,也在用“读”画的方式解读他。我认为先生的山水画中蕴含了他独有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应该是文化修养的积淀,这个积淀里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诗词、文学、哲学、书法等等,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在综合素养上的造诣与艺术境界。先生用画家的笔墨去表现世界,却用作家的眼睛去书写画面之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那种禅宗哲学的深意在他的作品题材上、意境中处处弥漫。先生的山水画取法宋元,师法黄宾虹,讲究内美,讲究修为,日本绘画同样也有一部分师法宋元,但在先生的山水画中我看到的是苍劲雄浑的笔墨和磅礴恢弘的气势,是开合自如、浑厚朴茂的格局,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融合,这不同于日本绘画的细致描摹,这些更能传达先生师古、师心、师造化的山水精神。
——海村惟一(日本福冈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马汉跃先生的作品,以意象绵密雄伟的山石、林木的重重叠叠的组合,展示磅礴与阔大的气势。而景物的铺陈多姿多彩,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构造出群峰拥立、悠悠时空的无限深邃境界。所画山体以笔见长,以墨取胜,顺势皴擦,疏密相间,层层积染,层层见笔,间或错落变化,并具有构成意味,画面深厚丰富,笔墨更趋精熟苍劲。画中树木丛生,枝干欹斜,间杂没骨,并不依照传统程式,而是取法自然,有虚有实,变化多端又独具个性。满构图的画面看似密不透风,却苍苍郁郁,其中有烟岚浮动,有瀑泉直下,有水光波动,拉开了前后距离,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饶有神韵。有朴茂沉雄之古典意趣,更有苍浑灵透的现代气息。
——邵妙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神州》杂志副主编)
马汉跃的画面构图比较完整,外轮廓都很整,里面的点、线、勾皴都比较耐看,耐寻味,富于出人意表的变化,一层一层,浑然苍厚中又显得比较有次序。点是从下面很完整的点到上面,皴、线是完整的先用线来一遍,再用点在上面凿一遍,再层层积墨,千点万点,疏密快慢,大小方圆,浓淡干湿,各种皴法巧妙地融于一体,这种线和点的节奏为他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增加了一种形式感。所以我们看他的每张画都讲究笔墨的运用,点、线、淡墨、浓墨都很集中,浓墨用的很集中,淡墨用的也很集中,线也很集中,每一块儿都很集中的运用,这样的好处就是画面单纯,响亮,而又丰厚。集中的笔墨和丰富的变化就有了一种浑然,一种趣味。简约明快中诠释着生命的张力和蓬勃,弥漫着一种诗意的超越与浪漫,纯真、古朴而意趣盎然,散淡、飘逸而俊朗深秀,有着别样的情怀。那些纯粹的意象往往表达出一种内美,一种化境,勾勒之间的叙说常常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追寻。我觉得在绘画方面,特别是现代绘画,这样的追求是他的一种智慧。
—— 张桐瑀(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马汉跃的山水画,给人的视觉冲击,是结构与线条的挥发布局,这是从融汇东西方来的,但他的功力不是对古人的模拟,也不是“死在句下”的描红,他是在这些前代的点线色墨与人的生命连接中获得了自己的启悟:删繁就简,自己的内心无需过多的修饰,大道至简,有质感的线条,不是修饰得来的,用线条切割空间,有时把线条通过水与墨的互相生发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强调和夸张,我以为是汉跃兄对山水画的最大的领悟和实践。你看他的画面,多的是沉郁顿挫,多的是桀骜不驯、是诗意的挥发与吟诵,是幽静,是自然,是散淡中弥漫着的真情与思考,有一种哲学的影子。
马汉跃的山水画,是对山水伦理的呼应与回响,他本人就是自然山水在人间的耸峙与流淌,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笔墨。他的画,就是他的符号,是自然,也是精神。
——商泽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阅读马汉跃先生的作品,你会留念他笔墨下的那汪溪水、那颗苍松、那片云雾、那座山谷;你仿佛置身于空谷幽灵的山居,茂林修竹之间,琴声悠扬;空山新雨后,紫燕南飞。它既是一种东方传统美学里的天人合一,又具当代人心性怠倦与精神寻觅的一种表达;既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和谐求善的书写,也是喧哗与骚动的尘世人们内心追求的笔墨表现;既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那份来自遥远时代里的文化乡愁,又独见其作品中对于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隐喻。他所建构的美学意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精神性,是当代人在艺道、人格上的素写,也是关于当代人生存、生活的一种审度。
马汉跃的作品,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层面上去探索人类生存的更高意义。他力图站在前人成就的肩膀上,含英咀华,自成家法,以古人格局写今人意态,以生命之情绘大千世界,以笔墨品格立艺术精神。
—— 晓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高级记者)
在中国的文艺界,马汉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艺术家。他既是一位书画家,也是一名作家。在文化领域,他所涉猎的门类甚广,包括电影、出版、文学、中国画、书法和文化活动的策划交流等。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他也做了很多可圈可点的重要工作。
马汉跃为人谦和,谈话质朴平实而发人深思,坚韧执着而不乏幽默,随性乐观又不失严谨,沉着深邃又不乏浪漫,谈笑间意趣盎然。他对人和世界的热情都洋溢在笑容里,他对文化艺术的赤子之情让人为之动容。几十年积累的深厚文化素养,让他对文化和艺术,有自己独到而自成体系的看法,也开创了他自己的一片山水天地。
马汉跃的山水画作品,虽然题材和内核属于传统,但绘画语言和精神指向性却极具当代性。几十年的手摹心追,使马汉跃笔墨的表现技巧日臻娴熟,钩勒、点厾、点染、皴擦等各类技法样样精通,然而,这一切又都被他不断升华,渐入佳境,各种外来养料被他融化包孕从而脱胎换骨:线条自由流畅,水墨滋润鲜亮,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点的作品,并演化出了水到渠成的时代新意。马汉跃这些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现代语境下的表达张力和表现技法,并彰显出中国画艺术在时代变迁大背景下的包容扩张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独特创造魅力。
————李荣坤(《中国文化报》记者)
立象尽意,北骨南韵——马汉跃山水画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
马汉跃的山水画作品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受力,他以独到的笔墨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为我们营造出新的山水图式。
赏读马汉跃的近期作品,如《青山为邻翠连天》《日出尼山》《九鼎莲花》等均能传达出一种雄浑朴拙,苍润、古雅的气息,既有南派山水的舒展、空灵,又有北派山水的刚猛、豪放;既有水墨交融的滋润,又有枯笔飞白的刚劲;既有泼墨挥洒的厚重,又有细线勾勒的灵动。他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抒写着笔墨的苍润之美,在创作实践中把南北不同的画风进行了融合、互动,取长补短演绎出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的现代山水新面貌。
马汉跃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这在中国美协会员中极为罕见,马汉跃不仅有丰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同时他也十分敬重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他曾系统的研习过范宽、龚贤、八大、四王等大量古代山水画大师的名作。他喜好石涛的泼墨破墨,汲取沈周的笔势简练,推崇徐渭的水墨写意,领略四王的笔墨精邃,从而在创作中融古贯今,推陈出新,挥毫时能阔笔大写,尽展水墨交融的气韵和墨彩绚烂的雅逸。此外,马汉跃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正是这种全面的学养,方促成了其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他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象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融入写心写意的味道,从而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冲突中求融合,使笔墨的情感张力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画作为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其独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又是其它画种所不能取代的。画家寄情山水,以肆意的笔墨,洒脱的笔法去勾勒理想的山,这也是马汉跃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自古讲求诗、书、画、印四能。当代画家中,具备诗书画印全能的日渐稀缺。马汉跃之所以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同他全面的学养是分不开的。他喜读诗书,早年就开始临习碑帖,金文、石鼓、汉魏碑刻、孙过庭的书谱、二王的行草,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功底。他深知书画同源,故书法用功尤甚,深知书法于绘画大有补拙之功。他的书作字势横展,波折突出,严谨不失灵动意趣,古朴遒劲,淳厚雄浑,泫然大气;其印古朴雅致,圆润劲健,极富古玺之质感和意蕴。所以他的画作有笔有墨,通过线条的律动感来构成画面的恢宏气势,笔意纵横、变化多端,形成了其独具神韵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
中国画讲求立象尽意。马汉跃非常善于处理画面中“情”与“景”的关系,正是因“意”与“象”的关系不同,使意象类型也产生了分别。如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天真”、“自然”的格调,“兴象天然”,力求把主体情思尽可能隐没于自然的本来面目之中,隐“意”而显“象”,客体为主,主体为从,如入无我之境。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突出主体情思,把外在对象作为心灵的寄托,浓情的投射,以我为主,物象为从,我为体,物为用,营构“自我之境”,在我国诗论中,前者属“兴象”类,后者属“喻象”类,诗画相通。马汉跃的作品大概也可分为两大类,即“兴象”“喻象”交相为用。马汉跃在创作中把浓情灌注,投射到形象之中。他的画重气势,重神韵,重意趣,他把气、理、情、意、趣融为一体,他以自己的方式方法,真诚地写自然之神韵,有“尽广大而致精微”之妙,较好的展示出其高超的绘画技能。
中国画笔墨集造型、传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练,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笔墨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形而下的工具和手段,它所表现出的笔情墨趣是形而上的,它既具独特的形式美感,又具人们情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
在马汉跃的作品中,画家融主观情感、性灵于客观的景物之中,看似平淡又可见奇险,山峦重叠,开合有序,结构严谨,沉稳又富于变化,设色古雅沉着,营造出一种纵横恣肆、气韵高古的意境。他以今人之心写古人之意,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属难得。
综观马汉跃的系列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山水画从宋人丘壑、元人笔墨中得悟,对董其昌的用笔施墨有深刻的理解,又进一步登石涛的堂奥,在墨法上得力于黄宾虹。正是因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使其作品能出古化新,自铸体貌。尤为可贵的是他的画作繁而不乱,密集而不板,繁密有度,设色古雅,并以笔墨线条的律动感来构成画面的恢宏气势,进而形成了笔意纵横、变化多端,独具神韵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
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中,他师承传统又能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赋予其作品以时代精神,成功的融入现代的构成和丰富的色彩,为其作品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善于用墨,正如他对黑白有着诗意的理解,他以精墨大写,直取山川灵魂,正是他能娴熟地运用这两种特质,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山辉川媚之姿,又能有蕴玉藏珠之富,呈示出厚重磅礴的气势。他擅于放笔抒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东方水墨的无穷魅力,形成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特色。
马汉跃的作品具有平淡古雅的审美意趣,他的画作较好的传承了中国画艺术特有的清逸、空灵、超然、蕴藉与典雅,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东方式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和儒释道禅文化意韵。在提炼笔墨的同时,马汉跃不为时风左右,并能着力提高学养,拓展视野 ,融汇中西。因此说,他不仅是一位极有潜力的中国画家,他也以他辛勤的努力和独特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也更具有东方文化哲学意蕴的中国画创作之路。
新经典山水画的时代乐章
—一记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马汉跃
邵琦
马汉跃先生是当代中国新经典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作为这一领域辛勤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已走出了踔厉风发独为我有的艺术之路,他的画卷里深蕴传统艺术真谛又蓬发着勃勃时代气息,且以个性鲜明令人神往的豪迈神韵惊艳世人。对于他的成就,许多大家都有很高评价。以我的理解,他的创作,是更好地彰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特质和蓬勃向上的浓郁气息。他在学界提出新经典艺术的主张,力图以儒家文化、学院精神、人文情怀、现代意识建立新经典山水画的艺术架构,以学养学品学术开拓独特的艺术之路,诗文兼修,书画相融。他的书法,立足传统,直溯秦汉,而以充沛感情行笔布局,彻底背离了馆阁的桎梏,笔势放达,情韵逼人。他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墨彩相映,置景布白,皆成妙境,可谓生机勃发,气象万千。
说起马汉跃先生的新经典山水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起画坛轰动的《新时空一一丁绍光、马汉跃、曹俊、林煜峰作品展》,中宣传部有关领导率各省市三百余位部长前来观展,随之是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展览中心举行的《传承与经典》系列大展,主办方特别邀请马汉跃、李宝林、李小可三位艺术家在主厅同场展出。新华社客户端发布《艺海独临风—一马汉跃山水作品展侧记》,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国务院《经济要参》等重要内参先后特发专稿对马汉跃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予以介绍,说明了马汉跃新经典山水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
马汉跃先生生于微山湖畔,孔孟之乡,后又负籍北上,研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任名家工作室导师、特聘教授,出版文学、美术、书法等作品集三十余部。他是作家,是诗人,又是书法家,是一位真正学者型的、勤奋有为的文人画家。从《山水之乐》《山高水长》到《天地人和》《丹崖玉树》等,他的一系列山水作品可称得是“为时代作证,替江山代言”。论其构图,则精妙雄阔,变幻多姿;论其笔墨,则酣畅淋漓,韵味悠长;论其色调,则明净亮丽,清灿华滋;论其意境,则奇逸幽深,意象迭出;论其风格,则苍浑雄健,风神朗润。
综观马汉跃先生的作品,首先注重的是时代之脉的意象表达。每每提笔,往往是发乎内心,形诸笔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传统中国画家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默识心记,写胸中之山水。所以,马汉跃画山水不是眼中的山水,是心中的山水,不是照相机可以拍下的山水,是他意识中的山水,确切的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山水,是他对山水的诗意解读和哲学阐释,是他在尊重客观景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时代精神,是新时代的自然礼赞,生命的壮美歌咏。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画家需要有很强的默写能力、理解转化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他的画中充盈着盎然的诗意。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要做到,谈何容易。古代的书画家多半是文学底蕴深厚,没有很厚的文学功底,要想追求画面中的诗意几乎是不可能的。马汉跃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写散文,写小说,写报告文学,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与抒情诗,所以他下笔有情,下笔有意,下笔可以造境;所以他的画有诗意,重意境,他的作品有看头,有感觉,有内涵,有味道;所以他笔下的这些山山水水,雄秀兼备、云蒸水动、险夷迭出,仿佛时时都在吞吐呼吸,处处展现蓬勃的生机。
我们读他的《青山为邻翠连天》,如临其境。山林满目苍翠,图中苍松劲柏,红树荻芦,潺溪飞瀑,整体色彩明快,用笔率意潇洒。前景坡石以他独创的“太极意象皴法”表现,山体厚重凝实,草木丰茂华滋,艺术家独具匠心的以V字形构图将画面主体框入观者视角,中景留白,以云雾遮掩,近景远景采用不同用笔、不同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得整幅作品充满张力。这幅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在一个特殊时期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山无常形,水无常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马汉跃先生深解其理,也敢于标新立异。他不仅把壮丽的自然美与纯净的心灵之韵和谐地统一起来,诗情画意感染着读者,又能在自然美景的描绘中以雄强之笔力、强烈之色彩映衬历史之壮美,反映时代之声。他的笔下是大千墨彩,却仍能呈现出金碧山水的恢弘气韵,俊逸朗润而不失绚丽华贵与庙堂之气!作于2020年的《日出尼山》以孔子的出生地尼山为创作背景,将孔子出生的传说融入其中,颂扬了孔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光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孔子父母因祷告于尼山而生圣人孔子,写孔子出世,也是写太阳出世。作品发表后,海内外300多位著名诗人同题赋诗,先生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歌词《尼山之歌》获得“词曲中国新春原创音乐作品大赛金奖”和“最受欢迎十佳作词奖“。整幅作品气象雄浑,笔墨精深,色彩明丽,生机勃勃。一轮红日冉冉而生,给人类文明带来无限光明。尼山巍巍,溪流潺潺,文化的源泉从尼山深处缓缓流出,滋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我们仿佛看到夫子临川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脚的夫子洞历经千年,诉说着“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诉说着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至圣先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从这些作品我们也看到,在马汉跃的山水画中体现了儒学的仁爱精神,真和善的力量。画如其人。他在朴实中求浪漫,直追自己的感觉,直叩灵魂的深处,所以他的画没有像一些画家那样故作高深地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很容易看懂,很容易走近,也很容易进入。他在创作中把山川风物吸入生命之中,又把自己的感悟消融在家园的风光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凸显出慢节奏生活的宁静之美,又显示出深厚闲雅、澄澹精致的艺术特色。戏剧大师斯坦尼说过,一个优秀的演员既要能够入戏,又要能够出戏。所谓出戏就是要观照观众。马汉跃在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观照到观众的,心中有观众,有读者,下笔才会有一种亲切感,才会发观众之心音,才会让观众如逢故友,倾盖相交。如他的新作《岚气春晖图》为全景构图,色彩以朱砂和淡墨为主,主山居于画面左侧,以厚重的线条勾勒而出,山体坚实,群峰峭拔,山腰云雾缭绕,瑞气蒸腾,飞泉泻玉,源远流长。近处锦嶂环翠,远山层层推远,一派山河壮丽景象。画面以云气贯通,山间屋舍、石径、林树景致各有不同。整幅作品给人雄伟壮阔、舒朗放逸、美仑美奂、意趣高雅之感觉。古人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艺术家借此抒写人类的感恩之心,同时也是对友谊天长地久的赞颂。
马汉跃既善于借鉴,又勇于创新。他曾多次主持关于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学术研讨活动,深知创作之不易。他在山水画创作研究过程中,时刻不忘白石老人的那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将古法、新法、西法熔于一炉,独创出意笔皴法一一“太极意象皴”,一笔落下,众象俱生,以墨运色,以彩发墨,点、线、面一气呵成,墨、彩、韵相融相生,合笔情、墨韵、天趣为一体。他善用撞色,格调高迈,开辟出山水画的又一新领域。作品《天地人和图》是先生这一新经典彩墨山水的代表性巨制,作品运用大面积的朱砂和酞蓝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间以淡墨渲染远山,整体山势雄伟,气象宏达,两山之间一道巨瀑仿若天上之水,凌空落下,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一的面积,似乎可以感受水花飞溅,激打石壁的响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右下方,山林掩映之间一座亭台巍然耸立,遥望瀑布,坐看云起,天地交融,万物共生,人与自然和谐为一。
马汉跃先生曾说,“太极意象皴”,实际上是随笔而为,随意生发,贵在变化,要在虚实,阴阳相谐,上下呼应。写胸中之意,抒生命之情。他作画如写诗,总是激情澎湃。看他作画,一笔下去,随势铺衍,顺势行笔,或平或圆,或疾或徐,或留或变,或浓或淡,或轻或重,或润或枯,或静如处子,或动若狡兔,寸寸以进,笔笔生发,如风行水上,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耳。而线条流动,点面皴擦,亦层层叠出,似无穷尽,既有铁画银钩,亦感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传统的勾皴点擦程序在自由灵活的“太极意象皴”中一次性成形。有人说,马先生不是在作画,而是在创造生命,在点燃希望,在输入正能量,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观先生如此作画,简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这些年来,马汉跃先生一方面从事艺术教育,一方面进行创作。他说,新时代呼唤新经典。他没有去追求身边流行的东西,而是溯本求源,沿河而上,直追宋元,从宋元经典里汲取精华,探求新知。众所周知,宋元绘画是真正的巅峰,是真正的正大气象。凡是能追求宋元绘画的画家,眼界是高的,也是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不追求时尚,就是最好的时尚。马汉跃先生的一系列新经典山水画,运笔独特,用墨浓润,他将丰富的色彩用于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上,采用浓墨重彩,大写意,兼工带写的形式,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共生。他常常是借鉴传统的泼墨泼彩法,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水破墨,以色破墨,以墨润色,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元变化。看他近期的山水新作,树木丛郁,沟壑深邃,山峰耸峙,万象森然,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既得先贤之古韵,又展时代之风华;既沉雄古逸,又华滋朴茂。而其红色重彩系列,更为亮丽融洽,气韵悠扬,往往让人回味无穷,经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