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
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六百双手印与一座城的约定--齐齐哈尔和平广场诞生记
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二十年前,我做了一件至今想来仍觉有意义的事:在中央电视台拍摄《抗战》《儿女英雄传》两部大型纪录片时,我们留存了抗战幸存者的手印,又在全球范围征集了参与中国抗战的老兵手印,共六百份。其中有东北抗日联军、新四军、八路军将士,有台湾抗战老兵,也有苏联红军、美国飞虎队老兵,还有日本反战同盟人士……
“9・3” 阅兵前夕,我约了韩玉龙、李博宇、金伟,来到了久违的英雄城市 —— 齐齐哈尔。
初秋的齐市,秋风送爽,蓝天白云下的和平广场游人如织。望着直刺云天、形如军刀的主体纪念碑,我思绪万千,忽然想起老朋友金伟十几年前的话:“齐齐哈尔不只是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城,这城的血管里,跳动着英雄的脉搏。”
久违了,齐齐哈尔的英雄们。下午三点,我赶紧叫上本家好友曹莹、史萌帮忙召集,王铁静、王伟、金伟陆续从在齐市的家里赶来 —— 李博宇教授从河北美术学院专程赶来,韩玉龙带着爱人从北京乘飞机而来。说起小韩,当年他和刘雷最是辛苦:手印征集时,两人带着团队跑遍大江南北,把六百个手印模块归集起来,从四个地方分头送到铸造厂加工,没少遭罪。和平广场设计师吕长卓是我最早约定的,临近出发时,老父生病,没能赶过来。
人流中我们相逢,久别重逢的老伙计们拉着手问长问短,合影、自拍,忙得不亦乐乎。望着广场上六组大型浮雕,李博宇感慨不已:二十年前,他和父亲从画小样到放稿,整整忙了一年多,从第一场景—-流亡,直至最后一个场景—-胜利” 这一组大型浮雕,至今仍在叩击人心。我和韩玉龙站在抗战手印墙前,每一块砖上的手印都熟悉得像老熟人 —— 瞻仰时是敬英雄,驻足时是念历史,恍惚间心头涌满感动:这英雄的城,从没忘过往昔的岁月,从没丢过曾经的故事。思绪漫开,二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片段在眼前流转,都是关于历史的记忆,关于岁月的惦念。在这一刻,我俩握紧了拳头在手印墙前合影留念,脑海里闪现出往昔的回忆!
二
时光倒回 2003 年。再过两年,就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 一个甲子的光阴,隔了两代人的距离。战火虽远,但历史不该被忘,和平该被珍惜;正视历史、尊重人性,更该是每个时代的本分。
作为纪录片制片人,我总觉得有份使命在肩头:得把这段中华民族的抗日史、中华儿女用血肉筑长城的岁月记下来。在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全景反映抗战历史的《抗战》纪录片,于 2003 年 12 月 28 日在哈尔滨开机。我和总导演时间拢了央视内外的精兵强将,梳理史料、走访见证者、整合资源,心里那部恢宏的纪录片,慢慢从构想成了现实,六十年前那荡气回肠的历史,也像画卷般在眼前铺展开。
可越聚焦细节,越揪心 —— 抗战亲历者多已耄耋,甚至年逾百岁。岁月没饶过他们:有的卧床难起,有的言语不清,有的被病痛缠得厉害。记者们每次访谈回来都叹气:这段历史正跟着老人们,消失在病床、记忆里,消失在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听着这些,我心里发紧,“抢救历史” 的念头火烧火燎 —— 不愿这些名字悄无声息地没了,不愿后代追问时,我们只能歉疚地笑。忽然想起 “手印”:对,就是手印!不管他们曾在前线举枪、后方支援,还是书房疾书,这双手都浸着故事与情感,能把他们实实在在留在记忆里。于是工作人员外出拍摄时,除了器材,还得背石膏、提水桶,带着做手印的家伙事赶路。时间紧、任务重,辛苦自不必说,但没人抱怨 —— 但凡见过那些受访者,都会被他们身上的劲儿感染,对我们而言,这也是次精神上的淬炼。
三
目光在和平广场的手印墙上游移,每块印着手印的砖都熟得很:它们交叠、聚合,紧紧挨在一起,像极了中华儿女用血肉筑的新长城。这 “长城” 的缘分,还有段故事。
二十一年前,手印的想法刚冒头时,怎么存、做多大、放哪儿,全是未知数。直到某天哼起国歌,“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那句像道闪电劈进脑子 —— 抗战英雄们不就像一块块城砖?把石膏手印做成城砖大小,用铜浆浇铸拼接成抗战墙,不就是抗敌御侮的具象长卷?居庸关长城管理处主任刘文忠知道后找我,说想把墙留在居庸关:“还有比长城脚下更合衬的地儿吗?” 我老家在佳木斯,起初想把这六百份手印留在家乡;山东、深圳、哈尔滨也陆续找来,都想留住这面墙。选哪儿?后来才懂,好多选择的答案,都藏在偶然的机缘里,遇上了,就愿意托付。
四
齐齐哈尔新闻界有两位 “传奇”:齐齐哈尔日报社社长王伟,齐齐哈尔广电局长兼电视台台长金伟。两人都是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铁静的得力干将,也是抗战墙能落户齐市的 “功臣”。
2004 年春夏,我们去齐市采访,在齐齐哈尔日报工作的曹莹趁活动把金伟请来。金伟脑子活,一听我们征集手印、建抗战墙的想法,当即拍板:“这项目落齐齐哈尔最合适!江桥抗战 —— 中国军队有组织反抗的第一枪就在这儿;东北人民受了十四年殖民苦,这墙是最好的告慰;再说,齐市是英雄城,配得上这英雄墙!”
我后来跟马占山将军的嫡孙、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马志伟聊起,他说得恳切:“江桥抗战是整个民族的,该从这儿写抗战史,这历史符号,该留给英雄的齐市。” 我跟总导演时间汇报后,决定再深入聊聊。很快,王铁静部长带着金伟一行飞北京,一见面就把话挑明:“江桥抗战不光是第一枪,更激了全国的抗敌心,当年齐市是东北抗日中心。现在我们想把抗战墙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全世界爱和平的人铸座历史丰碑。” 话投机,事就顺,双方很快达成共识。
一周后我到齐市,跟市委、市政府领导细聊。他们说:“齐市有历史有文化,抗战墙本身就是历史文化。这墙不只是建筑,是丰碑,该成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财富。” 王铁静的话让人振奋,齐市的热情感动得人心里发烫,我们立刻扎进抗战墙的具体筹备里。
王铁静牵头的筹备小组成立了,她任总指挥,金伟他们统筹协调着:尘封的档案被翻出来找史料,浏园地片开始大面积拆迁,广场的模样慢慢显了形。中国著名青年设计师吕长卓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接到邀请从上海直奔鹤城做广场设计,几番讨论,广场雏形就有了。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李博宇是我多年好友,早一年萌动想法时,我就找他做主题创意 —— 用大型浮雕展全面抗战历程。他接了任务就全家上阵,不到半个月拿出初稿,那艺术张力,让人眼前一亮。
后来,六十块居庸关的长城砖也运到了齐市。刘文忠说:“这是从民间收的,盼这抗战墙像万里长城一样立在东方 ——‘万里长城永不倒’!”
筹备的日子忙得扎实,好多画面至今记着:有次我和金伟、曹莹在拆迁工地边筹划,北国的暮色落在肩头,望着快成型的广场,金伟红了眼眶:“齐市有老历史,这墙给它添了新里程碑。等建成了,咱既有历史,也有了活的文化。” 我问他 “齐市的文化有啥”,他说:“头一条就是英雄城文化!寿山将军、马占山将军,还有那些抗日义勇军,一代代齐市人跟命运扛,不服输、不弯腰,这劲头,太让人动了。” 那天我们都湿了眼眶。
王铁静后来聊天时说:“齐市也不负英雄城的名,不光出了无数劳动模范,还送了翟志刚、刘伯明这些航天英雄。这英雄历史,肯定还得往下续。”
五
2005 年 8 月 15 日,广场落成。为了反思历史、珍爱和平,它被命名为 “和平广场”。那天广场上满是宾客:中央和地方的领导、抗联老战士、烈士后代、齐市各界代表,济济一堂。我坐在来宾席角落,看着这一幕,心里猛地一颤,眼泪差点涌出来 —— 三年的琢磨、流汗、期盼,总算成了真。
那一刻,好多老人的样子在眼前晃:抗联老战士陈雷、李敏夫妇,采集手印时陈雷正住院,两人一个躺病床上、一个倚床边,双手牵着硬撑了两个小时—— 正好够石膏凝固;齐市抗联老战士刘义权,刚做完手术身子虚,我们劝他别勉强,他斩钉截铁:“日本人围剿抗联时,被俘的都没怕过,这点事算啥?” 最后在家人搀扶下完成了采集;抗联老战士田仲樵,那会儿在黑龙江省医院重症监护室,身上插着五根管子,听养子说要留手印,扯着他的手往石膏上按:“趁我还明白,得做完这事。” 医生备好抢救措施,她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眼神亮得像星火,干瘦的手插进石膏,硬是撑了两个小时;将军王明贵住院时难说话,可手插进石膏时,含糊着说了句:“我这手…… 挥一下…… 打死过一个日本人……” 那股子劲儿,藏都藏不住;还有退休工人白克礼,为了证明自己是抗日人员上访多年,找到摄制组时说曾帮表哥给抗联运军粮。我握着他的手说:“您当然是抗日的人,晚辈该给您致敬。” 他笑得像个孩子,没想到那一面竟成永别。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因这面墙闯进我生活,也悄悄改了我 —— 改了我的日子,改了我看世界的眼光。
今天在和平广场重逢,摸着抗战墙的砖石,人人都在走神,心里却满是踏实的幸福 —— 有感恩,也有心愿得偿的满足。
这里得好好谢谢大家:
谢马志伟先生为广场和纪念馆立项、还原历史花的心思;谢时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启文先生,作为《抗战》总策划和抗战墙创意人给的力挺;谢李寅奎先生一次次亲历亲为推进;谢齐市党政班子有远见、有魄力接下这事;谢王铁静部长果断牵头落实;谢黑龙江社科院步平先生为找史料、还原真相费的劲;谢王伟、金伟、李海先生几个月连轴转的付出;谢曹莹先生在幕后的默默帮忙;谢《抗战》剧组全体主创的辛苦;谢韩玉龙、刘雷为做手印受的累;最后,再谢所有为《抗战》拍摄、和平广场建设出过力的人 —— 你们给的感动,我记一辈子。
望着白色帷幕下铺开的抗战墙,数着墙上的名字,心里又犯了挂念:这些老伙计们,在另一个世界还好吗?他们知道吗?后辈们还记着他们,一直记着。
(作者:曹红晨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视听节目传播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