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15)|共产党员的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21年06月04日 10时32分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系列(15)|共产党员的乡村振兴
“95后”·“娃娃兵”·“娘子军”
在乌英苗寨妇女“双语双向”学习班课堂,郑昌昊(右)在指导68岁的梁英迷学习(4月20日摄)。
今年26岁的郑昌昊在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委宣传部工作,是一名“95后”共产党员。2020年4月,他主动申请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扎到该村最偏远的乌英苗寨。
乌英苗寨跨越桂黔两省区,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乌英苗寨教育落后,乌英教学点的教师力量也有限,只有广西、贵州籍老师各一名,他们各自负责所在年级班级的所有课程。此外,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影响,乌英苗寨40岁以上的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留守大山的她们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无法与外界沟通交流,对子女的教育也力不从心。
驻村后,郑昌昊将留守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他被学校和苗寨分别聘为教学点课外辅导员和妇女“双语双向”学习班老师。一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几乎每天都坚持和老师们一起,组织孩子们早读、军训、巡寨做卫生、护理树苗,协助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郑昌昊还组织大学生、小学老师等,给“双语双向”学习班的妇女们上课。截至目前,培训班已举办200多期。他和队友们还根据学习和劳动需要,建立课外实训基地,带领两省区妇女一起种植红小糯高粱、养殖禾花鱼、植树护树、清洁环境,将课堂延伸到实际生产劳作中,撑起苗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一年过去了,寨子更漂亮更干净了,妇女们会讲普通话了,孩子们进步了……
郑昌昊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离别之际,刚刚学会写字的妇女们,在日记里写下了挽留的话,涂涂改改,但一笔一划格外认真,情真意切。孩子们说:“郑老师,留下来陪我们好不好……”
郑昌昊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大山,将青春的梦想根植在乡村的热土里。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