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大典|李铁军用摄影的方式揭秘了口腔里的壮美世界

来源:中国金融网 名医大典   2023年01月17日 22时48分

截屏2023-01-17 上午3.19.07.png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接受金融会客厅、微摄、名医大典、当代名医联合访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用摄影的方式

揭秘口腔里的壮美世界

每个人的口腔里原来都有一个壮美的宇宙。这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通过病理科学研究和探索,通过显微摄影的方式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发现。2023年1月16日,李铁军做客中国金融网-金融会客厅,就这一科学成果与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名医大典董事长、艺术品金融、微摄创始人何世红先生展开巅峰对话。

中国金融网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名医大典官方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微摄官方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640-1.jpeg

刊载于第62期《时尚牙医》,图为文章版面第1至2页

编者按

周末,忙碌了一周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李铁军教授常会回到口腔病理科实验室,又像平时一样坐在病理专业特有的科学仪器——显微镜旁,观察镜头下的各类组织切片。然而不同的是,他所观看的这些人体组织(如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牙齿等)的显微图像,似乎发生了某种魔幻地重构和转变,在他的显像屏上开始呈现广袤的宇宙、寂寥的荒原、远方的群山、静谧的湖泊……你似乎看到梵高的名作《星空》,读出了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抑或是品味出国画的水墨韵致和傲然风骨。

作为口腔病理学专家,李铁军教授在专业上颇有建树,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一直关注于一个疾病——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和团队的系列工作成果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014年以来曾7次被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列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参编第三、四、五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镜有两面,他在关注病理棱镜下科学一面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棱镜背后的哲学意义。正是李铁军教授这种对医学与人文的并行探索,才使得他的追求有了医学的温度和对生命的哲思。他所展示的显微影像才可能从生物学或医学的认知框架中突围,以另一个视角观看生命。他的作品给观者带来的不仅有视觉上的惊奇,更以直指人心的力量,唤醒沉积在这些生命微像中的生存情感和记忆。

秋色

李铁军教授在医学和艺术上的“跨界”探索,受到了多方关注。其显微摄影作品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举办过艺术展,也在北京国际摄影周、北京798臻空间、多彩中国沙龙等艺术圈举办过个人影展,他的作品不仅被摄影作杂志《摄影世界》选作封面,还多次被医学专业期刊《Bon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等作为封面。继《生命之美》、《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与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彭志翔教授合编)两部医学人文书籍出版之后, 2021年,李铁军教授又出版了《寻境——生命之美显微摄影艺术》,该书荣获“2021中国医界好书(医学人文类)”。本刊希望以此为契机,再次专访李铁军教授,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他在显微摄影艺术方面的探索和感悟。

2013年11月,一场独特的展览在北大医学院的校园揭幕,这是口腔病理学专家李铁军教授的显微摄影作品展《生命如诗》。

Q1: 李老师,艺术是相通的,您对艺术包括的绘画的这份热爱,是如何影响您走上显微摄影之路的?

李铁军教授

儿时,我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常背着画板和同学一起去学画,艺术的种子于儿时就在心中发了芽。高考恢复后,父母建议我“放下画笔,复习考试”。我听从父母的意见,考入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部)。当时报考的是医疗系,后来分配到了口腔系。大学期间,我最喜欢口腔修复学,可能因为修复、镶牙也跟美学相关吧。但读研的那年,只允许应届毕业生考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因此就这样阴错阳差,我考取了口腔病理学研究生。一路走下来,我在口腔病理学领域越钻越深,去英国读博,到日本做博士后,回国后在北大口腔医院成为一名病理科医生。


【窑变红瓷】未脱钙牙磨片根分叉处 X100,明视野+偏振光,2020

口腔临床分支很广,不同的临床专业所用的理论、术语差异很大,而口腔病理恰恰是一个桥梁学科,能把临床各专业及基础学科相链接。因此口腔病理在口腔医学中是很重要的,也很有趣。我的性格是‘从一而终’型的,虽然不是因为热爱而去学病理,但一旦进入了,找到兴趣了,就想‘一条路走到底’。我喜欢病理,做合格的病理大夫一直是我的追求。

我曾经是摄影发烧友,工作之余,经常到处去拍景。因为学过绘画,所以对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有所了解,凭着爱好者的一腔热情,“一拍”不可收拾,见山拍山,遇水拍水,拍来许多“糖水片”自娱自乐。后来,我试着整理一些在过往零星拍下的显微影像,又经高人指点,突然有了顿悟,原来我跋山涉水要寻找的动人世界,竟然就在身边。那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显微镜为我开启了一片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地,每张小小的切片竟成了我观看自然的“景区”,在其中感受四季更迭、万物竞生的变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口腔病理学是口腔医学里的其中一个学科,所以即使是口腔医生,也不一定见过这样的风景。就这样,在我分享给其他口腔医生时,收到肯定和赞叹。这样正向的回馈,让我很受鼓舞,兴趣就更浓了。所以开始认真地研究显微摄影的技术沿革和独特魅力,系统梳理我多年来拍摄收集的显微影像,审视这些生命微像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精神力量。摄影是截取生活的片段,而病理切片的过程实际也是截取组织的过程,两者其实都是取舍的艺术。

花海

Q2: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您的作品,第一反应往往是惊叹,这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对于取材、染色、处理、摄影技术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

李铁军教授:

也许是因为所拍摄的这些人体组织和细胞,作为组成生命微小单位的相关医学知识,大家似乎已有了解。但经过拍摄视角、光影氛围的变化,为这些生命微像的呈现提供了多种观看的可能性。这份意外的陌生感是我的显微摄影作品的一个特点,也许它常会给观者带来惊喜。

口腔颌面部组织类型应有尽有,除了身体其他部位都有的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外,还有极为特殊的组织类型,如牙体组织、牙周组织等,多种矿化组织与周围或其中的软组织一起,共同构成了非常多变的、有利于造型的组织结构群,它们的形态在显微镜下极具表现力,加上我常用的偏振光以及各种制片或染色方法的应用,常拍出一些赏心悦目的图片便不奇怪了。

热海

Q3: 您的作品似乎超越了时空疆域,蕴含着国画像“水墨”、“风骨”这样风格的作品,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对人生,对医学人文的感悟?

李铁军教授:

有一次在纽约画廊与一国外策展人聊到摄影作品时,他提到摄影图片仅仅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这些动人图像背后要有故事,有故事的影像才可能成为作品。我深受启发,并开始思考这些显微摄影背后的人文哲思,这些看似四季变更、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意象,常让我联想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联想到人作为个体有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联想到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精神力量。因此,以显微摄影呈现生命微像的创作过程便不再是简单的寻美之旅了。

因为从事口腔病理学,我接触颌骨的影像比较多,骨组织的图像会给我以更大的震撼。人的骨骼,从生到死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我们有个词叫重塑,如正畸治疗就是由于骨的这种重塑特性,得以把牙齿排齐,并使牙列在新的位置上稳固。骨组织的这种改建、重塑的变化在显微镜下的影像是非常动人的,也是普通大众甚少知晓的,大众可能更关注容颜外貌的美,但骨组织的这种内在精神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主题。其实中国人对骨的赞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说一个人有骨气,铮铮铁骨,说字、画有“风骨”,都是极大的夸赞;风骨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很难的,英语里面没有对应的一个词。从精神上来说,骨对于生命有一种不离不弃的品质在其中。

风骨系列

Q4: 恭喜李教授《寻境——生命之美显微摄影艺术》高票入选2021年度十大医学人文类的医界好书,未来您创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李铁军教授:

很荣幸《寻境》这本书荣获“2021 中国医界好书”,这本画册收录了85幅显微摄影作品。尽管这本书以5个不同章节及分类归纳了收录的作品,但是我一直不想以固有的名词框定作品。我认为每个人的解读都有其自己的妙趣和意义。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还与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彭志翔教授合作,共同出版了《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这是一本100篇图文相影相随的显微摄影散文集,我提供摄影作品,彭教授撰写文字故事,它们既相互关联,又有彼此自由表达的维度和语境,显微摄影拍自人体组织切片,给人以视觉观赏和想象空间,文字叙述好像是在图中散步,别有一番妙意。

至于未来的创作思路,我一直在做各种尝试。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这些显微影像的结合,都可能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就像我开始拍摄这些显微图像时,很难界定它们到底代表什么一样,未来的重组、再构的过程也都是探索性的,它们最终的结果很难说清楚是什么,让观者和读者去定义吧。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生命如诗如歌》的编写,不日即可付印。这是一本用60幅显微摄影作品,配以古今中外以感悟生命为主题的诗词或歌曲的图文集,算是给自己即将到来的60岁的生日礼物吧。但对于读者,我不想做太多限定,诗情画意,自由想象,生命与诗同行。只希望本书能传达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Q5: 您提到显微摄影是显微镜技术和摄影技术的跨界,“艺术是寻美,科学是求真。”您是如何协调作品中的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李铁军教授:

科学是求真,艺术是寻美,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创造。我体会科学是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带来的是新知识;艺术则是不断开拓人类内心的感知疆域,带来的是新感动。无疑,科学追求自然的真相与真理,艺术抵达人性的真诚与真谛,这形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各路,若能水乳交融,那一定是动人的“联欢”。

所谓跨界是什么?这个词最多出现在艺术中,比如说绘画。现代艺术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材料的运用上,一幅画已经不单单是颜料的涂抹、画布的呈现了,它可以是各种新材料、装置、拼接等的综合展示。特别现在再加上声光电以后,你更难去界定有些现代艺术形式的边界和范畴了。

在科学上,我们常说多学科交叉、融合,现在真正的科学前沿恰恰在交叉学科领域。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交集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那份敏感,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它们共同具备的那份创造性的想象力。身为医者,我有幸从事一些职业外的艺术探索和人文思考,有时确实会有一种“跨界”的体验。其实,显微镜下生命微观视野里的另一方天地洪荒,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宏观宇宙相比,完全不遑多让。

远山

Q6:口腔医疗是一个实践美学的职业。包括了牙齿硬组织、软组织、空间美学缺陷、颌面部美学的治疗。您认为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关联是怎样的?如何培养美学素养?

李铁军教授:

医学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人学。医学研究人类疾病,艺术启迪人类性灵,这二者在求真和求美的探索中,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

与其他医学分科相比,口腔医学中的艺术特质则更为明显。口腔诊疗患者的诉求,常常是多元的,既有病理性,也有功能性,既有救死扶伤诉求,也有对美白自信的希冀。因为口齿位于人类容貌的敏感区,在颜面部的审美中,唇齿仅次于头发和眼睛,居第三位。因此,口腔医学所关注的对象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现象和规律,是人类视觉重心的集中区域。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美学口腔临床实践就是例证,在治疗口腔疾病的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和满足患者对容貌美、牙齿美、牙颌唇齿协调美(红白美学)等的诉求,口腔医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拔补镶,而是多学科交叉,集防病治病、矫治畸形、恢复甚至创造牙列美和容貌美的一门具有艺术特质的医学学科。

因此,对于口腔医生而言,培养自身的美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通过绘画、音乐、摄影还是阅读,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艺术和医术是相通的,桥梁是“人文精神”。艺术使医生成为一个情感真实的人,审美高雅的人,从而具备了与病人在各个层面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而这正是医者的基本素质。医生不仅要祛除病人身体的病痛,还要以深刻的同情,高尚的品质,博大的胸怀感染病人,以祛除他们心灵的创伤和失衡的情感。

绿意

Q7:我们知道李老师平时有繁重的管理和科研工作,您在显微摄影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您是如何平衡时间?

李铁军教授:

其实确实是很难的,因为我的性格是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就想要做到最好。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专注力,比如我做学问,就长期关注一个领域,聚焦一个方向。大方向定了,就专注地走下去。我认为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长期积累是关键。

   其次,我也常跟我学生说,要学会多核处理。当你同时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分清楚轻重缓急,梳理好处理的顺序。然后把这个多核处理能力培养成习惯。同时面对很多事情,应该是常态,在这个常态下,如何避免或少做无用功就需要思考了。我总说如果你大方向对了,走慢点不要紧。既要不怕吃苦,干活不惜力,又要勤于思考,少走弯路。

江山多娇

Q8:《时尚牙医》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口腔医护,您可以对他们说一段寄语吗?

李铁军教授:

我觉得从事口腔医护工作的年轻朋友们,除了努力学习、认真掌握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外,还要注重人文修养的培养,形成关照人性、敬畏生命的职业价值观,避免重技轻道、看病不见人的误区,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

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启示我们,医生要跳出“技术中心论”的藩篱,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知识、技能和人本价值这三者对于一位医者来说同等重要,愿大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习术悟道,自我修炼,真正成为一位医术精湛,且有情、有趣、有德、有灵的医者。

寻境:李铁军显微摄影艺术展

彭志翔 / 文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校友


每一个生命都在跋涉中寻找。

有的就找到了什么,比如李四光先生,他骑着毛驴发现了珞珈山水。然后有很多人来这方山水之间悟道,再出发寻找。校友李铁军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北大口腔病理学知名教授,在显微镜下的生命微观视野里,发现了另一方天地洪荒,它的包罗万象,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宏观宇宙相比,完全不遑多让。那些景观令我们每个人惊叹不已。

其实在很久以前,智慧的光就已先于显微镜光束,同时照射进了宏观与微观世界。庄子就说过:天下万物,没有比兔毛尖更大的东西了,也没有比泰山更小的东西了。又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当我们将自己的身体放大之后,发现里面竟然有,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鱼虫鸟兽,神话史诗,等等一切时,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李铁军教授以医学专家之身,跨界摄影,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作逍遥游,这提醒了我们重新去打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器物角度观之,科学进步无疑助力了艺术的发展。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就是因为与精通显微镜的科学家列文虎克交友,才能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捕捉光线和色彩,所以他的那些不朽名画,就有了一种非常明净和真实的影像光感;而从精神角度观之,那些登临或接近科学之巅的人们,一定也看到了艺术之光。如同爱因斯坦在那个历史性的早晨,突然魂不守舍时,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起来,就在一阵阵激荡的琴声中,相对论诞生了。

因此,科学与艺术,在至高的创造之境之中,是双向突破,彼此相通的,一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各自伸出的手,两个指尖眼看就要触碰到了,创造即将发生。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谁,也许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或者,他们彼此创造了对方。倘如此,人性与神性,就共存于你我体内了,如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当人类通过天文望远镜,窥探到浩瀚宇宙中,超新星的绚烂爆发时,有人会认为那是神对我们渺小人类投来的一瞥;而当我们打开显微镜,去探寻生命世界的微观景象时,那会不会就是,神把眼睛借给我们,让我们在上帝视角中去发现宇宙万物的奥秘?

西哲言: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当你看到李铁军教授对生命世界的一个个微观呈现,其中的意象之境有:大漠秋风,杏花江南,鱼翔浅底,鸥掠浪尖,明月冰川,落霞孤鹜,古墓残画,雪山豹骸,你就会发现,一个医学家在追寻真与美之境的路上前行着的身影。就像研究人体解剖的达·芬奇,期待去发现人体中蕴藏的,那个与大宇宙运行规则相同的小宇宙一样。这些人独具慧眼的追寻,最终都提升了我们。

也许,寻找的意义往往不在于止境之所得。山一程,水一程,你在跋涉中就一点点完成了自我修炼。愿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美与真的路上,实现人的高贵与尊严。

《狐仙》 牙齿磨片局部的镜像,X100,偏振光,2014

风骨系列

《星空》脱钙骨组织切片和封片胶,X100,偏振光,2017

《秋林》 灌墨血管及肌肉组织切片,X40,明视野,2019

《花谷》 脱钙骨组织切片,X100,偏振光,2019

牙本质与牙骨质交界处脱钙切片 X100倍 明视野+偏振光 2016

寒山长卷 银染横纹肌组织切片 X200 明视野 2017

夜空 脱钙密致骨组织切片X100倍 偏振光 2017

溪畔秋树 灌墨血管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4

火星 牙龈组织切片与封片胶交界处X12.5 偏振光 2013

幽谷 牙齿根部未脱钙磨片X12.5 明视野 2011

红蘑菇 脱钙骨组织切片X12.5 明视野 2012

紫雨 牙髓及髓石组织切片X100倍 荧光 2011

过客 横纹肌和脂肪组织切片X200 明视野 2011

熔岩 脱钙骨组织切片X100 偏振光 2013

禅意 灌墨血管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 2011

随风 牙根部牙本质未脱钙磨片X100 偏振光 2013

秋日树影 横纹肌组织切片X40 偏振光 2019

雨林 皮肤及皮下组织切片X12.5 偏振光 2013

晚秋 骨组织和肌肉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偏振光 2013

土林霞光 牙龈黏膜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 2016

彩云天 牙本质和牙髓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 2011

转身 关节软骨组织切片X200 明视野 2012

欢乐颂 脱钙骨组织切片局部的镜像 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4

轮回 脱钙骨组织切片 X40 偏振光 2013

荒原 牙齿磨片-根部牙骨质和牙本质 X100倍 明视野 2013

萌发 脱钙牙齿组织切片 X12.5倍 偏振光 2013

太极 发育中的软骨、肌肉和血管组织切片 X40倍 明视野 2013

画梦 鼻甲及周围黏膜组织切片 X40倍 明视野+偏振光 2013

飞瀑 横纹肌组织切片 X40倍 偏振光 2013

化蝶 牙龈组织切片局部的镜像 X100 偏振光 2014

图腾 脱钙骨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6

飘 牙龈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 2016

李铁军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病理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职。

1979年-1984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

1984年-1987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

1992年-1995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牙学院博士;

1995年-1998年,日本鹿儿岛大学齿学部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颌骨牙源性囊肿和肿瘤的生长特征与临床行为。

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2014-2018年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连续5年被列在医学类前100位学者;主编专著6部;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11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李铁军教授业余爱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出版《生命之美》显微摄影写意集,在国内外大学和艺术博物馆举办数次个人影展,其显微摄影作品在多种摄影专业期刊和媒体上发表。


相关资讯

名医大典|李铁军用摄影的方式揭秘了口腔里的壮美世界

来源:中国金融网 名医大典   2023年01月17日 22时48分

截屏2023-01-17 上午3.19.07.png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接受金融会客厅、微摄、名医大典、当代名医联合访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用摄影的方式

揭秘口腔里的壮美世界

每个人的口腔里原来都有一个壮美的宇宙。这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李铁军通过病理科学研究和探索,通过显微摄影的方式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发现。2023年1月16日,李铁军做客中国金融网-金融会客厅,就这一科学成果与中国金融网董事长、名医大典董事长、艺术品金融、微摄创始人何世红先生展开巅峰对话。

中国金融网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名医大典官方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微摄官方2023年1月17日封面新闻报道李铁军


640-1.jpeg

刊载于第62期《时尚牙医》,图为文章版面第1至2页

编者按

周末,忙碌了一周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李铁军教授常会回到口腔病理科实验室,又像平时一样坐在病理专业特有的科学仪器——显微镜旁,观察镜头下的各类组织切片。然而不同的是,他所观看的这些人体组织(如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牙齿等)的显微图像,似乎发生了某种魔幻地重构和转变,在他的显像屏上开始呈现广袤的宇宙、寂寥的荒原、远方的群山、静谧的湖泊……你似乎看到梵高的名作《星空》,读出了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抑或是品味出国画的水墨韵致和傲然风骨。

作为口腔病理学专家,李铁军教授在专业上颇有建树,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一直关注于一个疾病——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和团队的系列工作成果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014年以来曾7次被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列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参编第三、四、五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镜有两面,他在关注病理棱镜下科学一面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棱镜背后的哲学意义。正是李铁军教授这种对医学与人文的并行探索,才使得他的追求有了医学的温度和对生命的哲思。他所展示的显微影像才可能从生物学或医学的认知框架中突围,以另一个视角观看生命。他的作品给观者带来的不仅有视觉上的惊奇,更以直指人心的力量,唤醒沉积在这些生命微像中的生存情感和记忆。

秋色

李铁军教授在医学和艺术上的“跨界”探索,受到了多方关注。其显微摄影作品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举办过艺术展,也在北京国际摄影周、北京798臻空间、多彩中国沙龙等艺术圈举办过个人影展,他的作品不仅被摄影作杂志《摄影世界》选作封面,还多次被医学专业期刊《Bon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等作为封面。继《生命之美》、《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与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彭志翔教授合编)两部医学人文书籍出版之后, 2021年,李铁军教授又出版了《寻境——生命之美显微摄影艺术》,该书荣获“2021中国医界好书(医学人文类)”。本刊希望以此为契机,再次专访李铁军教授,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他在显微摄影艺术方面的探索和感悟。

2013年11月,一场独特的展览在北大医学院的校园揭幕,这是口腔病理学专家李铁军教授的显微摄影作品展《生命如诗》。

Q1: 李老师,艺术是相通的,您对艺术包括的绘画的这份热爱,是如何影响您走上显微摄影之路的?

李铁军教授

儿时,我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常背着画板和同学一起去学画,艺术的种子于儿时就在心中发了芽。高考恢复后,父母建议我“放下画笔,复习考试”。我听从父母的意见,考入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部)。当时报考的是医疗系,后来分配到了口腔系。大学期间,我最喜欢口腔修复学,可能因为修复、镶牙也跟美学相关吧。但读研的那年,只允许应届毕业生考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因此就这样阴错阳差,我考取了口腔病理学研究生。一路走下来,我在口腔病理学领域越钻越深,去英国读博,到日本做博士后,回国后在北大口腔医院成为一名病理科医生。


【窑变红瓷】未脱钙牙磨片根分叉处 X100,明视野+偏振光,2020

口腔临床分支很广,不同的临床专业所用的理论、术语差异很大,而口腔病理恰恰是一个桥梁学科,能把临床各专业及基础学科相链接。因此口腔病理在口腔医学中是很重要的,也很有趣。我的性格是‘从一而终’型的,虽然不是因为热爱而去学病理,但一旦进入了,找到兴趣了,就想‘一条路走到底’。我喜欢病理,做合格的病理大夫一直是我的追求。

我曾经是摄影发烧友,工作之余,经常到处去拍景。因为学过绘画,所以对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有所了解,凭着爱好者的一腔热情,“一拍”不可收拾,见山拍山,遇水拍水,拍来许多“糖水片”自娱自乐。后来,我试着整理一些在过往零星拍下的显微影像,又经高人指点,突然有了顿悟,原来我跋山涉水要寻找的动人世界,竟然就在身边。那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显微镜为我开启了一片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地,每张小小的切片竟成了我观看自然的“景区”,在其中感受四季更迭、万物竞生的变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口腔病理学是口腔医学里的其中一个学科,所以即使是口腔医生,也不一定见过这样的风景。就这样,在我分享给其他口腔医生时,收到肯定和赞叹。这样正向的回馈,让我很受鼓舞,兴趣就更浓了。所以开始认真地研究显微摄影的技术沿革和独特魅力,系统梳理我多年来拍摄收集的显微影像,审视这些生命微像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精神力量。摄影是截取生活的片段,而病理切片的过程实际也是截取组织的过程,两者其实都是取舍的艺术。

花海

Q2: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您的作品,第一反应往往是惊叹,这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对于取材、染色、处理、摄影技术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

李铁军教授:

也许是因为所拍摄的这些人体组织和细胞,作为组成生命微小单位的相关医学知识,大家似乎已有了解。但经过拍摄视角、光影氛围的变化,为这些生命微像的呈现提供了多种观看的可能性。这份意外的陌生感是我的显微摄影作品的一个特点,也许它常会给观者带来惊喜。

口腔颌面部组织类型应有尽有,除了身体其他部位都有的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外,还有极为特殊的组织类型,如牙体组织、牙周组织等,多种矿化组织与周围或其中的软组织一起,共同构成了非常多变的、有利于造型的组织结构群,它们的形态在显微镜下极具表现力,加上我常用的偏振光以及各种制片或染色方法的应用,常拍出一些赏心悦目的图片便不奇怪了。

热海

Q3: 您的作品似乎超越了时空疆域,蕴含着国画像“水墨”、“风骨”这样风格的作品,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对人生,对医学人文的感悟?

李铁军教授:

有一次在纽约画廊与一国外策展人聊到摄影作品时,他提到摄影图片仅仅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这些动人图像背后要有故事,有故事的影像才可能成为作品。我深受启发,并开始思考这些显微摄影背后的人文哲思,这些看似四季变更、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意象,常让我联想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联想到人作为个体有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联想到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精神力量。因此,以显微摄影呈现生命微像的创作过程便不再是简单的寻美之旅了。

因为从事口腔病理学,我接触颌骨的影像比较多,骨组织的图像会给我以更大的震撼。人的骨骼,从生到死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我们有个词叫重塑,如正畸治疗就是由于骨的这种重塑特性,得以把牙齿排齐,并使牙列在新的位置上稳固。骨组织的这种改建、重塑的变化在显微镜下的影像是非常动人的,也是普通大众甚少知晓的,大众可能更关注容颜外貌的美,但骨组织的这种内在精神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主题。其实中国人对骨的赞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说一个人有骨气,铮铮铁骨,说字、画有“风骨”,都是极大的夸赞;风骨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很难的,英语里面没有对应的一个词。从精神上来说,骨对于生命有一种不离不弃的品质在其中。

风骨系列

Q4: 恭喜李教授《寻境——生命之美显微摄影艺术》高票入选2021年度十大医学人文类的医界好书,未来您创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李铁军教授:

很荣幸《寻境》这本书荣获“2021 中国医界好书”,这本画册收录了85幅显微摄影作品。尽管这本书以5个不同章节及分类归纳了收录的作品,但是我一直不想以固有的名词框定作品。我认为每个人的解读都有其自己的妙趣和意义。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还与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彭志翔教授合作,共同出版了《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这是一本100篇图文相影相随的显微摄影散文集,我提供摄影作品,彭教授撰写文字故事,它们既相互关联,又有彼此自由表达的维度和语境,显微摄影拍自人体组织切片,给人以视觉观赏和想象空间,文字叙述好像是在图中散步,别有一番妙意。

至于未来的创作思路,我一直在做各种尝试。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这些显微影像的结合,都可能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就像我开始拍摄这些显微图像时,很难界定它们到底代表什么一样,未来的重组、再构的过程也都是探索性的,它们最终的结果很难说清楚是什么,让观者和读者去定义吧。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生命如诗如歌》的编写,不日即可付印。这是一本用60幅显微摄影作品,配以古今中外以感悟生命为主题的诗词或歌曲的图文集,算是给自己即将到来的60岁的生日礼物吧。但对于读者,我不想做太多限定,诗情画意,自由想象,生命与诗同行。只希望本书能传达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Q5: 您提到显微摄影是显微镜技术和摄影技术的跨界,“艺术是寻美,科学是求真。”您是如何协调作品中的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李铁军教授:

科学是求真,艺术是寻美,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创造。我体会科学是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带来的是新知识;艺术则是不断开拓人类内心的感知疆域,带来的是新感动。无疑,科学追求自然的真相与真理,艺术抵达人性的真诚与真谛,这形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各路,若能水乳交融,那一定是动人的“联欢”。

所谓跨界是什么?这个词最多出现在艺术中,比如说绘画。现代艺术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材料的运用上,一幅画已经不单单是颜料的涂抹、画布的呈现了,它可以是各种新材料、装置、拼接等的综合展示。特别现在再加上声光电以后,你更难去界定有些现代艺术形式的边界和范畴了。

在科学上,我们常说多学科交叉、融合,现在真正的科学前沿恰恰在交叉学科领域。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交集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那份敏感,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它们共同具备的那份创造性的想象力。身为医者,我有幸从事一些职业外的艺术探索和人文思考,有时确实会有一种“跨界”的体验。其实,显微镜下生命微观视野里的另一方天地洪荒,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宏观宇宙相比,完全不遑多让。

远山

Q6:口腔医疗是一个实践美学的职业。包括了牙齿硬组织、软组织、空间美学缺陷、颌面部美学的治疗。您认为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关联是怎样的?如何培养美学素养?

李铁军教授:

医学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人学。医学研究人类疾病,艺术启迪人类性灵,这二者在求真和求美的探索中,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

与其他医学分科相比,口腔医学中的艺术特质则更为明显。口腔诊疗患者的诉求,常常是多元的,既有病理性,也有功能性,既有救死扶伤诉求,也有对美白自信的希冀。因为口齿位于人类容貌的敏感区,在颜面部的审美中,唇齿仅次于头发和眼睛,居第三位。因此,口腔医学所关注的对象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现象和规律,是人类视觉重心的集中区域。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美学口腔临床实践就是例证,在治疗口腔疾病的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和满足患者对容貌美、牙齿美、牙颌唇齿协调美(红白美学)等的诉求,口腔医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拔补镶,而是多学科交叉,集防病治病、矫治畸形、恢复甚至创造牙列美和容貌美的一门具有艺术特质的医学学科。

因此,对于口腔医生而言,培养自身的美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通过绘画、音乐、摄影还是阅读,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艺术和医术是相通的,桥梁是“人文精神”。艺术使医生成为一个情感真实的人,审美高雅的人,从而具备了与病人在各个层面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而这正是医者的基本素质。医生不仅要祛除病人身体的病痛,还要以深刻的同情,高尚的品质,博大的胸怀感染病人,以祛除他们心灵的创伤和失衡的情感。

绿意

Q7:我们知道李老师平时有繁重的管理和科研工作,您在显微摄影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您是如何平衡时间?

李铁军教授:

其实确实是很难的,因为我的性格是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就想要做到最好。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专注力,比如我做学问,就长期关注一个领域,聚焦一个方向。大方向定了,就专注地走下去。我认为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长期积累是关键。

   其次,我也常跟我学生说,要学会多核处理。当你同时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分清楚轻重缓急,梳理好处理的顺序。然后把这个多核处理能力培养成习惯。同时面对很多事情,应该是常态,在这个常态下,如何避免或少做无用功就需要思考了。我总说如果你大方向对了,走慢点不要紧。既要不怕吃苦,干活不惜力,又要勤于思考,少走弯路。

江山多娇

Q8:《时尚牙医》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口腔医护,您可以对他们说一段寄语吗?

李铁军教授:

我觉得从事口腔医护工作的年轻朋友们,除了努力学习、认真掌握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外,还要注重人文修养的培养,形成关照人性、敬畏生命的职业价值观,避免重技轻道、看病不见人的误区,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

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启示我们,医生要跳出“技术中心论”的藩篱,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知识、技能和人本价值这三者对于一位医者来说同等重要,愿大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习术悟道,自我修炼,真正成为一位医术精湛,且有情、有趣、有德、有灵的医者。

寻境:李铁军显微摄影艺术展

彭志翔 / 文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校友


每一个生命都在跋涉中寻找。

有的就找到了什么,比如李四光先生,他骑着毛驴发现了珞珈山水。然后有很多人来这方山水之间悟道,再出发寻找。校友李铁军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北大口腔病理学知名教授,在显微镜下的生命微观视野里,发现了另一方天地洪荒,它的包罗万象,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宏观宇宙相比,完全不遑多让。那些景观令我们每个人惊叹不已。

其实在很久以前,智慧的光就已先于显微镜光束,同时照射进了宏观与微观世界。庄子就说过:天下万物,没有比兔毛尖更大的东西了,也没有比泰山更小的东西了。又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当我们将自己的身体放大之后,发现里面竟然有,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鱼虫鸟兽,神话史诗,等等一切时,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李铁军教授以医学专家之身,跨界摄影,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作逍遥游,这提醒了我们重新去打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器物角度观之,科学进步无疑助力了艺术的发展。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就是因为与精通显微镜的科学家列文虎克交友,才能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捕捉光线和色彩,所以他的那些不朽名画,就有了一种非常明净和真实的影像光感;而从精神角度观之,那些登临或接近科学之巅的人们,一定也看到了艺术之光。如同爱因斯坦在那个历史性的早晨,突然魂不守舍时,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起来,就在一阵阵激荡的琴声中,相对论诞生了。

因此,科学与艺术,在至高的创造之境之中,是双向突破,彼此相通的,一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各自伸出的手,两个指尖眼看就要触碰到了,创造即将发生。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谁,也许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或者,他们彼此创造了对方。倘如此,人性与神性,就共存于你我体内了,如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当人类通过天文望远镜,窥探到浩瀚宇宙中,超新星的绚烂爆发时,有人会认为那是神对我们渺小人类投来的一瞥;而当我们打开显微镜,去探寻生命世界的微观景象时,那会不会就是,神把眼睛借给我们,让我们在上帝视角中去发现宇宙万物的奥秘?

西哲言: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当你看到李铁军教授对生命世界的一个个微观呈现,其中的意象之境有:大漠秋风,杏花江南,鱼翔浅底,鸥掠浪尖,明月冰川,落霞孤鹜,古墓残画,雪山豹骸,你就会发现,一个医学家在追寻真与美之境的路上前行着的身影。就像研究人体解剖的达·芬奇,期待去发现人体中蕴藏的,那个与大宇宙运行规则相同的小宇宙一样。这些人独具慧眼的追寻,最终都提升了我们。

也许,寻找的意义往往不在于止境之所得。山一程,水一程,你在跋涉中就一点点完成了自我修炼。愿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美与真的路上,实现人的高贵与尊严。

《狐仙》 牙齿磨片局部的镜像,X100,偏振光,2014

风骨系列

《星空》脱钙骨组织切片和封片胶,X100,偏振光,2017

《秋林》 灌墨血管及肌肉组织切片,X40,明视野,2019

《花谷》 脱钙骨组织切片,X100,偏振光,2019

牙本质与牙骨质交界处脱钙切片 X100倍 明视野+偏振光 2016

寒山长卷 银染横纹肌组织切片 X200 明视野 2017

夜空 脱钙密致骨组织切片X100倍 偏振光 2017

溪畔秋树 灌墨血管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4

火星 牙龈组织切片与封片胶交界处X12.5 偏振光 2013

幽谷 牙齿根部未脱钙磨片X12.5 明视野 2011

红蘑菇 脱钙骨组织切片X12.5 明视野 2012

紫雨 牙髓及髓石组织切片X100倍 荧光 2011

过客 横纹肌和脂肪组织切片X200 明视野 2011

熔岩 脱钙骨组织切片X100 偏振光 2013

禅意 灌墨血管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 2011

随风 牙根部牙本质未脱钙磨片X100 偏振光 2013

秋日树影 横纹肌组织切片X40 偏振光 2019

雨林 皮肤及皮下组织切片X12.5 偏振光 2013

晚秋 骨组织和肌肉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偏振光 2013

土林霞光 牙龈黏膜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 2016

彩云天 牙本质和牙髓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 2011

转身 关节软骨组织切片X200 明视野 2012

欢乐颂 脱钙骨组织切片局部的镜像 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4

轮回 脱钙骨组织切片 X40 偏振光 2013

荒原 牙齿磨片-根部牙骨质和牙本质 X100倍 明视野 2013

萌发 脱钙牙齿组织切片 X12.5倍 偏振光 2013

太极 发育中的软骨、肌肉和血管组织切片 X40倍 明视野 2013

画梦 鼻甲及周围黏膜组织切片 X40倍 明视野+偏振光 2013

飞瀑 横纹肌组织切片 X40倍 偏振光 2013

化蝶 牙龈组织切片局部的镜像 X100 偏振光 2014

图腾 脱钙骨组织切片X40 明视野+偏振光 2016

飘 牙龈组织切片X100 明视野 2016

李铁军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病理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职。

1979年-1984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

1984年-1987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

1992年-1995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牙学院博士;

1995年-1998年,日本鹿儿岛大学齿学部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颌骨牙源性囊肿和肿瘤的生长特征与临床行为。

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2014-2018年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连续5年被列在医学类前100位学者;主编专著6部;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11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李铁军教授业余爱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出版《生命之美》显微摄影写意集,在国内外大学和艺术博物馆举办数次个人影展,其显微摄影作品在多种摄影专业期刊和媒体上发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