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金融大典|杨凯生: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大雪山的支脉,大巴山泛指绵延于川、陕、鄂几省的边境山地。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的困厄,这两个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百姓生活贫困。为了改变这大山深处的旧面貌,党和政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辛奋斗和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实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今,这两个地区已经摘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
摄影家杨凯生十一次进大巴山、六次进大凉山,生动记录下大山中点点滴滴的变化,集结而成的摄影作品集《山风路》,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山、风、路为篇章,杨凯生以相机为笔,为这片土地作注脚,以图书为椽,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撑起一片更蓝的天。
变迁——大巴山大凉山脱贫纪实
2016年10月29日,凉山州金阳县依达乡附近这是典型的彝族民居。从房屋的样式到墙外装饰的图案,都有传统的民族特点。这些年,男人们外出打工的多了,妇女们则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和操持家务。彝族有一个很好的风俗,就是哪家有了什么难处,遇到了什么事情,亲戚邻居都会来帮忙和照应。
2016年11月3日,巴中通江县广纳中学刚刚援助通江县广纳中学建立起了一间电子阅览室,孩子们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大山再也不是孩子们周边的阻隔。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和获得,那就是山区未来的希望所在。
2016年11月4日,巴中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希望小学二年级小学生李岱霖领到了赠送的新书包。这张照片曾入展“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国博展览。她的笑容感动了很多人。这个学校2010年曾因洪水被冲毁,现在的校舍是援建重修的。这个学校一共只有30多名学生,分四个年级,混班上课。希望小学是个名副其实的名字。
2017年12月21日,凉山州昭觉县日哈乡公路边房子虽然算不上簇新,但新的生活习惯已在逐渐形成。过去所说的什么“一辈子洗不上几次澡,换不了几身衣服”,已经成为历史。洗衣机已不是稀罕东西。
2019年7月21日,巴中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在农户彭新昌家老房子的羊圈里。一只鸡既不怕人,也不怕黄羊,它跑进羊圈,跳到高处扯着嗓子叫开了。估计是吃饱了,喝足了。
2019年7月30日,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两位彝族老妇人在采集草药。彝药传承久远,早在明代就有了对治疗各类疾病的彝族方剂的收集和整理。
2019年7月27日,凉山州昭觉县央摩租乡呷拖村一个彝族小姑娘在教弟弟妹妹们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教的很认真,学的也很投入,我按下快门她们也未察觉。小弟弟在旁边睡着了,一副雷打不醒的模样。
2016年10月28日,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一年级的小女孩阿都日格放学了。她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苹果。苹果是甜的,她舔到了,虽然还隔着一层苹果皮。那是被夏日的太阳晒透了,被秋天的风吹红了的甜。和得了老师的夸奖,得了一个小红星一样,她从心里感觉到了这一种甜。
2019年8月1日,凉山州金阳县丙底乡地基已经夯实,钢筋一束束朝天而立,一排排扶贫定点搬迁新居即将破土而出。墙上拆除旧房时留下的一个门洞,分明就是一个看得见未来的取景框。
2019年8月1日,凉山州金阳县丙底乡雨后涨了水,小溪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彝族小伙子们正齐心协力,想把羊群赶到对岸去,因为那里的草更丰美。他们齐声唱着《不要怕》:不管水多深,不要怕, 不管路多远,不要怕, 不要怕,不要怕,我们的日子更美好。
2021年10月26日,凉山州金阳县沙马村 从芦稿镇28道湾下山,路过沙马村,一群彝族妇女在山坡上收苞米。和她们打趣道:“辛苦了。老公也不来帮帮忙?”,一个能说会道的妇女抢着回答说,“他马上就来,把苞米背回去”。果然一会儿她丈夫就来了。我们还相互留了电话。她开心地笑了。
2021年10月28日,凉山州金阳县热水河乡在路边遇到了一家三代人。儿媳金显显和她的婆婆、奶奶刚从地里收了园根萝卜回来。聊了一阵,金显显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吃园根萝卜的好处。“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煮菜吃,还可以做酸菜吃”,“维生素多呢”。
2021年11月1日,巴中南江县光雾山镇槐树村陈明贵(女)今年65岁了。儿子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去县医院做三次透析,家中原来生活十分困难。近两年通过帮扶,她们养了3000只黑鸡,日子好过多了。她一边捡拾着黑鸡刚下的蛋,一边说“黑鸡蛋味道好,营养好”,“你们城里人都喜欢吃的”。
2017年12月21日,凉山州金阳县依达养护站附近 玉米收下来之后,要脱粒。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劳作。一般都是由妇女手工掰搓,也有装在袋子里用木棍捶打敲砸的。一个小男孩正使足全身气力举起了棍棒,在一旁的妈妈看着他,比吃了啥、喝了啥都要高兴。
2018年10月16日,凉山州金阳县城边的公路上一早出门就遇上了这个小男孩,也就5、6岁的模样。他正赶着一群羊往山上去。他走得那么稳当,那么自信。望着他的背影,想着他今后上学读书的情景。
2017年12月21日,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从村子里到学校去,走路的话要一个多小时。去年乡里的公交车通了,如搭上车就省力多了。杨古洗和她的几个同学在路边等着,如车再不来她们就决心自己翻山走去学校了。反正课是不能耽误的。
2017年12月22日,凉山州金阳县丙底洛村离村子不太远,遇到了三个背着柴火的妇女。按照艺术创作的说法,不用任何装扮和安排,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拍摄80岁的阿古米老人,她说“不要拍,不好看”。当我把拍的照片回放给她看时,老人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旁边一个年轻一些的妇女告诉我说:“这大概是她这辈子第一次照相”。
2017年12月22日,凉山州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有了网络,有了手机,这里离外面的世界已经不远。
2021年10月25日,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中心村手捧花椒,露出欣喜之情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红联中心村的青花椒种植户张世春。她今年61岁了,家里种植了近20亩花椒,已有超过6成的开始挂果。前几年大家帮农户们解决了花椒树旱季缺水的问题,现在收成有了基本保障。她的欣喜不仅仅是因为闻到了花椒的清香。
2021年10月28日,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大石头村一片新房子,色彩、样式都很时尚。才一年多没来,变化之大之快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沙且日各今天来她儿子这里,帮忙收拾收拾家里。说话间她就进屋上了二楼阳台,一面大声和我们聊天,一面整理着晾晒在阳台上的庄稼。附近的山坡上是一片新安装上的风力发电机。叶翅不紧不慢地转着,生活中的一切正在有条不紊地不停变化着。
《变迁——大巴山大凉山脱贫纪实》这组图片是我这些年十一进大巴山、六进大凉山期间所拍摄的。反映的内容是四川大巴山区、大凉山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发生的历史性进步和变化。
大巴山区通常是指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相邻交界处,是著名的老区。当年这里曾经是除了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苏维埃区域。大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与云南毗邻,是彝族集居地区。这些年来我先后十一进大巴山,六进大凉山。一方面参与当地扶贫的一些具体工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作为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一个见证者,我持续跟踪拍摄了当地的发展变化情况,记录了这些地方经过努力摘下绝对贫困帽子的过程,积累了近2万张图片资料。
这组照片是表现大巴山大凉山在脱贫过程中,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进步。我感到摄影人有责任做的是既准确记录历史,又全面反映现在,更充分展现未来。这也是我之所以把这一个专题称之为“变迁”的原因。
为了体现纪实摄影所具有的记录、保存历史影像的特殊价值,这些年来我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就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作了一些工作记录,对有些地方和人物还进行了多次回访。这次对选报的图片都根据当时的记录简要地写了图片说明。
关于大巴山大凉山的变迁这个专题,我还会继续拍摄下去。我已七十多岁,只要身体情况还允许,还能够上山,还能够爬坡,我就一定还会坚持每年都到那里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这过程中我也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摄影人的光荣——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伟拼图填上多彩的一角。
摄影并文:杨凯生
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中央国家机关摄影协会主席,金融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图书《浮生·二十四小时》、《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杨凯生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