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摄-摄影号
加载中...
打赏用户
{{item.NickName?item.NickName :"微摄用户"}}
{{item.Title}}
{{item.Title}}
{{storyInfo.NickName}}
您正在为《{{storyInfo.Title}}》打赏
输入金额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toryInfo.Title}}举报
作者最新摄影号
{{item.Title}}
举报
名医大典|科学家杂志访谈李简:局部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作为医学界风险颇大的手术领域,胸外科的术式发展被评价为“攀登难以逾越的一座山峰,每一寸前进都充满着艰辛”。
李简,就是这条路上一位不断挑战极限的赶路人,抬头盯着山尖,低头脚踏实地,步伐一刻不曾停留。他从不挂怀那些外在的利益与得失,“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才是他唯一关注的终极目标。
撰文|杨戈
采访|杨戈 罗恒
亮剑
两年前夏天的一个清晨,于女士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胸外科手术室外的走廊里心神不宁地来回踱着步。7点,她的爱人刘先生被推上了手术台,将要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
刘先生是一位画家。在此前一个月,80岁的他在诊治其他疾病的一次体检中,意外发现肺部生出了5cm有余的肿瘤。这不啻于一个晴空霹雳,令一向以乐天派自居的于女士一夜之间也白了发梢。
她知道,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虽然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放疗、化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症,但却无法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还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她在网上浏览了太多的案例,很多肺癌中晚期的患者经历了一通折腾之后,还是回天乏术,在三五个月之后就离世了。
80岁的年龄、超过5cm的肿瘤,以及患有严重的其他疾病,这些摆在现实中的困难犹如挡住去路的大山一样,让众多医生望而却步。
“我当时就是一门心思,一定要让我先生活下来!”于女士的绝不放弃让她四处寻医问药,希望寻找到这样一位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救命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从很多业内专家的嘴里,听到了一个名字——“中国胸外科手术第一刀”李简。
带着绝望前的最后一丝希望,于女士将刘先生转院到了北大医院,挂上了李简主任的号。于是,就有了开场的一幕。
在令人心焦的5个多小时之后,李简从手术室中走出来,并带来了手术成功的消息,令于女士喜极而泣。
两年后的今天,刘先生挥毫泼墨,画作不断,行走采风,精神矍铄,旁人完全看不出来这竟是一位曾在鬼门关生死一线走了一遭的癌症患者。
同于女士一样,从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无一不把李简视为挽救生命的“保护神”。在网络上,以及病人之间,口口相传着“中国胸外第一刀”的神奇,而事实上,李简通过高超的手术技术,的确拯救了许多被其他医疗机构判了“死刑”的中晚期癌症患者。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胸外科手术专家,在李简的履历簿中,有诸多“首次和第一”的纪录。例如,首先建立胸部保留神经小切口及经该切口肺癌电刀精确切除术;世界首例经无痛开胸切口完成的肺移植手术;世界首例异体气管分期移植替代胸内气管手术;建立的李式肿瘤切除方法,不但使早、中期胸部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以及纵膈恶性肿瘤)的局控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还使局部晚期胸部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近3倍……
这简直是一卷中国胸外科术式高速发展的宏伟图景,但李简从来不是为了破纪录而破纪录,他甚至记不清自己到底做过多少台手术,治愈了多少在死亡线边缘徘徊的患者。因为他的眼中,医者仁心,永远盯着的,是下一台手术和下一位要救治的病人。
李简的天赋和他的初心,源自他的家庭和从小成长的环境。李简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是河南新乡市有名的胸外科主任,母亲则是病理科医师。他从小就在医院的家属院里长大,医院算得上他的第二个家。
“小时候,我母亲值班,我也会跟着去。他们值班室里有床,我就经常在值班室里睡觉,对医院的环境非常熟悉。”李简回忆道。
在医院里,见多了人间疾苦,生死离别,李简对于父母从事的医学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产生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志向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981年,18岁的李简顺利考入河南医科大学,5年后,又进入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医学硕士。
和众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一样,李简不张扬且忌浮夸,敏于行而讷于言,拥有那个时代难以磨灭的底色。他们追求“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人生理想。在选择科室的时候,胸外科由于“不好干,难度大,甚至经常死人”,让李简生出了一种“越是陡峭的山峰,我越要往上攀登”的雄心壮志。
“在我们那个年代,越不好干的事,越要抢着干,那是一种荣耀。”李简解释道,“就跟最近几年提的‘亮剑精神’一样,在战场上,遇到强敌,绝不能退缩,要敢于亮剑。”
挑战
在导师和同行们的眼中,李简是中国医学界难得具有天赋的好医生,也不仅仅是有天赋,更勤奋刻苦,善于钻研,能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找到疾病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研究生期间,李简就把“气管移植”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却实实在在是个世界级的难题。这缘自李简读到的一本书,翻译成中文叫作《胸外科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后来成为李简不断攀登医学高峰路上的地图和路标。
在这本书里,“气管移植”赫然成为当时全球胸外科领域的一大挑战。在此之前,国际上的气管移植手术,只要移植气管长于3cm,手术后均要坏死。李简通过反复观察前人手术的操作步骤,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向。
在对气管移植领域中的多个关键难题进行分析后,李简认定,气管移植之所以不能像皮肤、肺移植和心脏移植等一样应用于临床,是因为一直没能解决好移植气管的血供重建问题。因此,他设计了全新的气管移植手术方法,即先将供体气管植入大网膜内,待其重建血供后行二期手术替代病变气管。
李简这种创新性的术式世界领先,相关研究成果写就了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上,让国际医学界对中国的胸外科同行刮目相看。
医学的进步,往往都是建立在从医者们的大胆尝试之上。每一次的探索机会都会与风险并存,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经验和勇气。20世纪90年代,人类医学进入微创时代,国外很多学科的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而国内的胸外科领域还是一张白纸。
众所周知,胸外科都是“要命”的病,食管癌、肺癌等,做的都是大手术。传统的开胸手术至少得开20cm长的切口,甚至要把肋骨取掉,不仅出血较多,对患者的损伤较大,术后恢复耗时也长。20世纪90年代初,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深造归来的李简,开始追求用微创手术方式来治疗肺和食管等疾病。
到1993年年底,他已能经10cm的小切口成功进行包括隆突成形术在内的各种肿瘤切除术;2003年,他实施了经3cm长的保留神经切口(单孔胸腔镜)完成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如今,对临床常见的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他实施的是1~2cm单孔胸腔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从10cm、5cm到3cm、1cm,李简在术式上的每一点小进展,对于患者而言,都至关重要。新型的微创手术为胸外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有些患者甚至在手术后24小时内便可下床活动。患者不用再忍受大面积切口、长期住院和高额医疗费用的痛苦。
30年来,李简实施的微创手术无论从种类、数量还是难度和效果等方面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以微切口治肺癌,李简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使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不足40%大幅度提高到56%,10年生存率从不足15%提高到31%,让近千例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后只能生存几个月的癌症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
在《胸外科面临的挑战》里,另一个让全世界医生头疼的问题是术后疼痛。各种术后切口都会引起疼痛,即便是微创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率也达到100%,甚至可致患者数年内无法正常生活。开胸后的术后疼痛成为世界性共存的难题,但大多医务人员对患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慰和不间断地给予局麻药物或配合其他手法镇痛。
李简认为只有解决了术后疼痛这一痼疾,才算真正为患者解决了“痛点”。“既然疼,我推测涉及神经的问题,是开胸时肋间神经受到了损伤造成的,但是很多大夫做手术时没把这个当回事。”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李简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他大量翻阅各类神经医学的书籍,并请教业内的专家同事和前辈,研究神经是什么样的构造,怎么能做到避免损伤。
经过充分的实验、论证,李简首创出保留肋间神经胸部微创手术方法,即在开胸、手术、关胸过程中不损害肋间神经及其分支的全新手术方法,而且经过不断的探索,他已通过该切口完成了绝大部分胸部手术,如肺移植术,肺动脉、支气管双袖式切除术,不但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还使微创手术的中转开胸率降至不足1%的世界最低水平(常规方法为5%~10%),成功率及生存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这一世界性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每个病人的切口选择在哪里切,才会使他不会感觉疼痛,这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因人而异。”至今,李简用这种小切口办法诊治各种胸部疾病已完成近千例,无一例发生术后长期疼痛的状况,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受到同行“只可模仿,无法超越”的由衷称赞。
作为医生,面对癌症等绝症,李简明白医学是有限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去探索,一步一步去奋力扩展那个有限的边界。为此,李简从没有停下攀登高峰的脚步。
都说肺癌猛于虎,而小细胞肺癌是所有肺癌中最危险的一种,是“猛虎中的猛虎”,虽然占比只有15%~20%,但侵袭性强,增殖迅速,被很多医生视为绝症。因为肿瘤细胞的体积非常小、异常活跃,所以一般在发病早期就容易发生肿瘤转移,确诊后5年平均生存率只有区区2%。
过去的30年中,虽然医学家做过很多种尝试,但始终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对有淋巴结转移的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案是先化疗,再放疗,然后再化疗的“三明治疗法”,但仅有不到2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会出现症状缓解,往往很快又出现耐药性,所以,小细胞肺癌患者亟待更加有效的创新治疗方案。
关于局部中晚期小细胞癌的手术治疗,寻常医生很少敢于“下刀”,这是因为癌细胞细小并扩散的状态,“像极了一块豆腐,稍微一碰,就碎成了豆腐渣”。而且,即便经过了手术,术后也会要求进行放、化疗。
但在李简的科室,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是被一样对待的,都可通过手术完成治疗,不再让患者遭受放疗、化疗过程中的痛苦。
“治疗局部中晚期肺癌,我觉得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能把肿瘤切干净。在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淋巴结里面有很多残存肿瘤细胞,没有完全清扫纵隔淋巴结,是肺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下的手术难度很大,我尽量在远离病变处下刀,这样就能把肿瘤给切干净。”
李简创立的小细胞肺癌微创治疗技术成为目前唯一的不用放、化疗也可治愈小细胞肺癌的新方法,系统性解决了小细胞肺癌预后差的世界难题,为众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李简强调,在现阶段,一个新术式、新疗法的有效研究,就有可能使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减少病逝的人数,挽救万千个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家庭。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太长的路程要走,有太多的关卡要过。但是他说,作为医生,再难再累,也要坚持,无论何时,都要为了患者的生命拼尽全力。
要创新,更要用心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几句话对于医学从业者而言并不陌生。微言大义,这么多年来,被李简在内心深处反复摩挲,视为自己行医处事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医学之道,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科学,在学问之外,更有一份德行寄寓其中。
2022年5月上旬,北京名医大典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世红先生联合央视媒体,现场拍摄李简为一位肺功能极度低下的中心型肺肿瘤患者实施超微创手术——经3cm保留神经切口完成左上叶双袖切的全过程。
“双袖切”手术被视为是胸外科手术的禁区,因为肺动脉主干是全身最大的血管之一,时刻都有全身一半的血流经过,手术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大出血甚至不可控的后果,手术风险可想而知。
手术进行了接近10个小时,这在李简以往的手术工作中只能算是寻常强度,而何世红由于持续几个小时的站立,下肢已经出现轻微水肿,膝关节酸胀疼痛,即便坐在椅子上休息后依然感到腰酸腿痛。手术后的李简却顾不上休息,继续跑到监护室照看病人,由于担心病人术后的恢复,他甚至当天晚上没有回家,留在医院值班。这种场景也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何世红感慨道:“有些大夫一旦功成名就便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遇到复杂难治的手术不愿意接,怕担风险,但李简不是这样的人。他称得上既医术精湛,又有责任担当,有信心为患者解除病痛,能顶住压力给患者做手术解决问题。”
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李简都会尽职尽责,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帮助到每一位病人、每一个家庭。无论是从治疗方案还是到费用选择,李简都会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为他们宽心。因为做手术时力求让病人少花钱,李简很少使用高昂的一次性耗材实施手术,宁愿自己多站两个小时使用手工缝合也要为病人省下数万元的器械费用。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创新’的技术,更是‘用心’的技术!”
李简时常告诫团队的年轻成员,做一名医疗工作者除了练就高超的医术,更须具有仁爱之心。
“医者仁心,不是一句空话,医生不能仅仅把手术的即刻成功作为最终目标,更要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出发,进行全方位、更细致的考虑。要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李简对于自己面对每一位病患时的要求,也是对科室年轻大夫的要求。
在医学界,身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李简强调,临床工作和科研学术必须两手抓,只重理论而轻临床,或者只重临床而漠视理论,都成不了好医师。
“我们这个职业讲究终身学习。”李简每一次手术后,回到办公室,都会习惯性地翻阅专业书籍,查阅医学文献,了解胸外科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思考最近一次碰到的临床问题。
李简曾经说过,医生不能只做手术匠,更要做一个能推动医学发展的人,要多思考整个胸外科医学界未来的前瞻性问题。
正是这种信念鼓舞他不断向医学领域的极限发起挑战,施行了许多在其他专家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手术。李简始终认为,面对肿瘤这个非常狡猾的敌人,需要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每一次探索都有可能取得突破,绝不能轻言放弃,要在死亡的峭壁之间一刀一斧凿出一条生路。
两年前的那次手术,让于女士一家和李简的关系从医患变成了朋友,就像之前众多被救治的患者一样,成了生死之交。
“李主任实在太忙了,不是在做手术,就是在去做手术的路上。”于女士感叹这些年来李简的辛苦,“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都点名找李主任治疗才踏实放心。他把精力全放在了救治患者身上,做了大量的一线临床工作。”
古代行医者留下过一句警言:不因贫富贵贱而侧目,不因道路艰难险阻而畏惧。行医、科研,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浮。李简一直有一个理想,有朝一日,要和弟子们建立一家“治不好病就不收钱”的医院。为了这令很多人拍手称快却又看似“水中望月”的目标,李简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前行着。
临近结束采访时,李简在网络平台上刷到了一条来自山西的匿名留言,这是一位9年前患有左肺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老人,当时几乎已经被判了“死刑”,结果经过李简团队的手术,术后既无化疗也无放疗,至今生活状态良好。他在留言里由衷地称赞李简是“华佗再世”,并带领全家感谢北大医院,感谢李简主任,感谢胸外科的全体白衣天使。
尽管是匿名留言,李简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患者。“我记得他,去年还过来复查过,恢复得不错。”李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看,这就是一个医生最大的幸福。”